直播頻道
弘道探索6台
深度進修7台
入門精華8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庸 34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中庸 34
5769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4月16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4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02:20
我們現在翻四十三頁
00:02:28
第三十二章
00:02:35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02:37
唯天下至誠
00:02:42
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00:02:47
立天下之大本
00:02:51
他說只有天下至誠的人
00:02:56
等於就是 天下有見性的人
00:03:00
他才有辦法 像來在治絲一樣
00:03:06
一條一條 將天下的大乘經
00:03:12
這個修天性的道
00:03:15
治理修命
00:03:17
確定天下的大道中庸
00:03:21
對著本文我們現在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03:27
經綸者
00:03:31
治絲之事
00:03:33
引伸為治理天下之事
00:03:38
經者
00:03:38
聖人所述之書
00:03:42
而云修外依他力而修者
00:03:47
曰小經
00:03:50
修內依自力而修者
00:03:53
曰大經
00:03:56
故云大經者
00:03:59
修天性之謂
00:04:03
中庸首章云
00:04:06
天命之謂性
00:04:09
率性之謂道
00:04:11
此天下之大經也
00:04:15
云大本者
00:04:17
指中庸之道
00:04:20
惟天下至誠之人
00:04:23
為能率性而行
00:04:26
確立中庸之道
00:04:29
故曰
00:04:30
唯天下至誠
00:04:31
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00:04:35
立天下之大本也
00:04:38
這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04:43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04:46
經綸 以治絲之事
00:04:51
規劃政治也
00:04:54
易屯 君子以經綸
00:04:59
禮中庸 惟天下至誠
00:05:02
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00:05:06
朱熹曰
00:05:08
經者 理其緒而分之
00:05:12
綸者 比其類而合之也
00:05:17
現在辭海說經綸
00:05:22
就是要來治理絲線的事情
00:05:27
來做規劃政治
00:05:32
這個治理絲線的事情
00:05:34
好比說做一個譬喻
00:05:37
就是要規劃政治的意思
00:05:42
在易經的水雷屯這個卦
00:05:46
說君子以經綸
00:05:50
在禮記中庸篇
00:05:53
說惟天下至誠
00:05:55
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00:05:59
朱熹夫子解釋這樣說
00:06:03
說經是什麼
00:06:06
就是要來治理這個絲線 一條一條把它分清楚
00:06:13
若綸咧
00:06:15
就看這個類
00:06:18
看要三條一股五條一股
00:06:21
那個絲線要大條小條
00:06:24
再下去合起來
00:06:28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06:31
聖賢所著書曰經
00:06:35
釋 老二家之書
00:06:38
亦皆稱經
00:06:42
辭海說聖人 賢人 所著的書叫做經
00:06:52
像佛教 道教 儒家 這個教主著的書
00:06:59
全部都叫做經
00:07:02
注解第三
00:07:05
大本事物最主要之基礎也
00:07:10
禮中庸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00:07:15
辭海說大本是什麼
00:07:18
是做事情最主要的基礎
00:07:22
所以禮記中庸篇才說
00:07:24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00:07:27
不會去偏左不會偏右
00:07:30
不會去偏相 也不會去偏空
00:07:34
站在中間這條路
00:07:37
這就是天下的大本
00:07:40
所以現在呂純陽祖師 這樣跟我們說
00:07:45
說經綸是什麼
00:07:48
就是要治理絲線的事情
00:07:52
現在引伸就是 將這個治理絲線的事情
00:07:57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00:08:01
就是要治理天下的事情
00:08:05
經是聖人所做的書
00:08:10
假如若說修外
00:08:13
要依佛祖 依神仙來修
00:08:17
這叫做小經
00:08:19
你若依他力 只想要靠神靠佛
00:08:24
望神保佑 望佛保佑
00:08:26
這都叫做小經
00:08:29
若修我們的內性
00:08:32
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修
00:08:36
這叫做大經
00:08:39
現在詳細來看下一句 這個文就知道
00:08:44
所以才說大經是什麼
00:08:47
就是要來修 這個天性的意思
00:08:51
天性 若照佛家說就是佛性
00:08:57
中庸最頭一句這樣說
00:09:00
說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00:09:05
這就是天下的大經
00:09:09
現在說大本
00:09:11
就是指中庸的道
00:09:15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
00:09:18
他有辦法照著 我們的天性這條路去走
00:09:26
來確立著中庸的道理
00:09:29
所以才說唯天下至誠
00:09:32
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立天下之大本這句話
00:09:40
現在接著繼續看下文下去
00:09:48
知天地之化育
00:09:52
夫焉有所倚
00:09:57
說你若見性的人
00:10:00
你知道天地的變化
00:10:03
萬物生育的理
00:10:07
他哪有什麼特別來依靠 靠神或是靠佛才來成功
00:10:20
只有依靠著自己至誠的心
00:10:26
去做就是了
00:10:29
不過當今的修行人
00:10:32
都要依神靠佛來修行
00:10:37
只有希望神佛
00:10:40
來渡他成道
00:10:44
這個法給你最高修成
00:10:48
也只有達到欲界 這個諸天的神而已
00:10:52
不是先天大道
00:10:55
先天的大道 需要要自性自度
00:11:01
才有辦法成仙成佛
00:11:06
你假如若要 依靠神 依靠佛
00:11:09
怎麼修就是到諸天而已
00:11:13
我們來看六祖壇經這句話
00:11:18
惠能云
00:11:21
自性自度
00:11:24
名為真度
00:11:27
惠能六祖這樣說
00:11:31
說依我們的自性 自己去度自己
00:11:37
這個名才叫真正的度
00:11:41
世間人 你若要望別人給你度
00:11:44
這個都假的這不是真的度
00:11:47
真正的度 是自己要去度自己
00:11:52
你若聽不懂
00:11:53
我說得較明白 你就比較聽得懂
00:11:56
好比六祖壇經 另外一句話這樣說
00:12:00
迷時師度 悟自度
00:12:06
一個人迷的時候
00:12:09
是師父給我們度
00:12:12
你悟之後自己就要度自己
00:12:17
譬如說我要台北
00:12:22
要怎麼去我不知道
00:12:25
現在人家給你指點
00:12:27
你要台北哦
00:12:29
看你要坐火車 還是要坐巴士
00:12:32
你若要坐火車要去火車站
00:12:35
若要坐巴士你去巴士車站
00:12:37
買車票
00:12:39
往台北就會到了
00:12:41
這個就是迷
00:12:43
迷 我們就已經 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00:12:46
人家已經給我們指點
00:12:48
指點之後 你就要自己度自己
00:12:54
不然告訴你的人 他願意要買車票給你嗎
00:12:57
他難道願意帶你去
00:12:59
不可能
00:13:01
你自己準備車錢
00:13:03
去車站買車票
00:13:05
車票買一張 車坐一下才會到
00:13:09
不可能別人牽你去的
00:13:11
你要自己走
00:13:14
這就是說 自性自度名為真度
00:13:20
在頓悟入道要門論 裡面這樣說
00:13:26
眾生自度
00:13:29
佛不能度
00:13:33
若佛能度眾生時
00:13:38
過去諸佛
00:13:40
如微塵數
00:13:44
一切眾生
00:13:45
總應度盡
00:13:48
何故
00:13:50
我等至今
00:13:52
流浪生死
00:13:54
不得成佛
00:13:57
當知眾生自度
00:14:00
努力 努力
00:14:03
自修自度
00:14:05
莫倚他佛力
00:14:09
頓悟入道要門論 這樣跟我們說
00:14:13
說眾生要自己度自己
00:14:20
佛祖是沒有辦法度你
00:14:24
假如佛祖若有辦法度
00:14:30
你們這些眾生當時
00:14:34
不論是這世前世再前世
00:14:37
過去的佛祖
00:14:39
好比像就像塵土
00:14:44
佛祖很多
00:14:47
你想想 單單宜蘭市有幾間廟
00:14:51
一間廟 有幾尊神明幾尊佛祖
00:14:54
你儘管算一算
00:14:56
真的你若說要度是嗎
00:15:00
一切眾生應該度完了
00:15:05
你無論佛教 無論道教
00:15:07
無論哪裡的寺廟 無論哪一個宗教
00:15:11
就努力在度
00:15:13
應該度完了
00:15:16
為什麼
00:15:19
你們今天 到當今還在流浪生死
00:15:24
在六道輪迴
00:15:26
你為什麼沒有辦法去成佛
00:15:29
若有辦法度 度完了
00:15:31
你前世難道都沒有信神
00:15:34
前世你難道都沒有信佛
00:15:37
應該度完了
00:15:40
為什麼你今天還來做人
00:15:45
沒有辦法去成佛
00:15:49
所以這樣你就知道說
00:15:52
眾生本來就是自己度自己
00:15:57
你要較努力一點
00:15:59
較努力一點
00:16:02
自己修 自已度
00:16:08
你不要去靠佛祖的力
00:16:12
這樣說最快
00:16:15
這是可以說歷代的佛
00:16:19
歷代祖師所說的
00:16:25
所以一個人
00:16:29
你自度是什麼
00:16:32
就是靠自己
00:16:36
若師度
00:16:38
就是靠別人
00:16:41
所以修道就分一個自力 跟分一個他力
00:16:47
兩個不一樣的法門
00:16:52
不是只有我們 孔子的學說講的
00:16:56
也不是只有道家的理論
00:17:02
我們佛教也一樣說這樣啊
00:17:07
我們現在來 引一個佛教的典故
00:17:17
這個佛學大辭典 裡面所說的
00:17:22
佛道有二力
00:17:27
自己所修之善根為自力
00:17:32
佛之本願力加彼力為他力
00:17:39
佛學大辭典說
00:17:42
你快要學佛這個道理
00:17:46
有分二個力量
00:17:50
自己修
00:17:54
自己集這個善根
00:17:57
這叫做自力
00:18:01
你若靠著佛祖的本願力
00:18:06
要來加我們的力量
00:18:08
這叫做他力
00:18:12
譬如說佛教說 你唸佛啦 會去西方啦
00:18:19
基督教說你來洗禮啦
00:18:21
你會去天堂啦
00:18:24
像我們一貫道 說你一指玄關天堂掛號啦
00:18:30
都是要依靠 這些神 佛的力量
00:18:35
想要去了脫生死
00:18:38
這個就是叫做他力
00:18:42
所以佛光大辭典才說
00:18:46
自力為他力之對稱
00:18:50
指依憑自己力量
00:18:54
以達解脫之境
00:18:57
反之
00:18:59
藉佛 菩薩等之力量者
00:19:04
則稱為他力
00:19:07
在佛教之中
00:19:10
依自力獲得證悟之宗派
00:19:14
稱為自力教
00:19:16
依他力得度成道之宗派
00:19:20
稱為他力教
00:19:23
一般而言
00:19:25
發心修行
00:19:27
可分為自力與他力二種
00:19:32
自力是利根者之修行法
00:19:36
他力是鈍根者之修行法
00:19:41
現在佛光大辭典 就跟我們說很明白
00:19:45
這一段你要注意聽
00:19:49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19:53
說自力 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
00:20:00
這就是他力相對的話
00:20:03
他力就靠佛 靠菩薩
00:20:08
就是要指著 依靠自己的力量
00:20:14
來達到解脫的境界
00:20:18
反過來
00:20:21
你若藉著佛祖 菩薩 這些力量來修行
00:20:28
這叫做他力
00:20:33
在佛教的裡面
00:20:37
你今天來依靠自己的力量
00:20:41
來得到證悟成功的人
00:20:45
這種的宗派叫做什麼 叫做自力教
00:20:50
靠自己的力量來教道
00:20:56
依靠著他力
00:20:59
要靠佛祖 靠菩薩
00:21:01
來度成道的宗派
00:21:04
這叫做他力教
00:21:07
靠別人的力量
00:21:09
這種的教導
00:21:12
若一般來說
00:21:16
你發心就要修行
00:21:20
可以來分做 自力跟他力兩種
00:21:27
若靠自力
00:21:30
這是利根的人在修行法
00:21:34
什麼叫做利根
00:21:35
利根就是聰明的人
00:21:39
你若靠自己修行
00:21:41
這就是聰明的人在修行的
00:21:46
若他力是什麼
00:21:47
就是鈍根
00:21:49
怎樣叫做鈍根
00:21:51
我們說你的人頭腦這麼鈍
00:21:53
叫做鈍根
00:21:56
若靠他力 就是傻的人在修行的
00:22:00
這不是我說的
00:22:01
這是佛教 公認的書裡面說的
00:22:07
看你要做聰明的 還是做笨的 隨便你
00:22:13
若聰明的人 就靠自己的力量
00:22:17
靠自己的力量要怎樣
00:22:19
就像是我說的說
00:22:21
要捨七情六慾
00:22:27
就要斬十惡八邪
00:22:31
要非三心四相
00:22:34
要修六度
00:22:36
很多人說老師啊 像你這樣修跟不上人家啦
00:22:41
我說為什麼跟不上人家
00:22:43
人家唸一句佛就要去西方
00:22:47
只有一指 天堂就已經掛號去了
00:22:51
你若來洗禮之後 耶穌就擔你的罪
00:22:56
你本人就都沒有罪了
00:22:58
這難道不是比較快
00:22:59
真的較快 我也知道較快
00:23:02
不然你想看看
00:23:09
所以世間人啊
00:23:11
他就是頭腦轉不過的人
00:23:14
就是都靠別人較快活啦
00:23:19
我自己修較辛苦啊
00:23:22
都是那種的心理
00:23:26
所以一般來說啊 要修他力啊
00:23:29
是容易修
00:23:31
怎樣容易修
00:23:33
人家就牽你牛鼻 你跟他走
00:23:40
若靠自力
00:23:43
就很困難修
00:23:46
步步要自己走的
00:23:51
所以對著這個問題
00:23:55
有時候現在跟你寫這樣
00:23:58
你頭顱這腦筋 搞不好還轉不過來
00:24:04
道理你說聽不懂 我一定要給你聽懂
00:24:08
今晚已經沒有時間
00:24:11
若假如 要分析這一段給你聽
00:24:14
只有寫黑板 寫三段就寫不下
00:24:17
不要說寫一篇黑板
00:24:21
我們留到明天再來分解
00:24:25
修行在你啊
00:24:27
有的說怎樣修 怎樣修
00:24:30
是境界的關係
00:24:35
修行有各種不同方法
00:24:37
後世要做人是修人道
00:24:41
你想我死後 要來諸天做神這個修天道
00:24:48
若假如我死之後 想要了脫生死
00:24:51
你就要修佛 菩薩道
00:24:54
那是境界的問題
00:24:57
怎樣修也沒關係
00:24:59
人家說番仔鬍鬚隨人留
00:25:02
你要留這一邊也好 留那一邊也好
00:25:05
你要全修起來也沒關係
00:25:08
看你要做什麼
00:25:12
你若要說後世要做人
00:25:14
不必那麼困難修
00:25:17
若說要去做笨神也很快
00:25:20
就笨笨的做善事就好
00:25:23
你若要做聰明神就困難
00:25:26
若要了脫生死就很有得拚
00:25:29
今晚我說這些話
00:25:33
你回去 枕頭墊高一點慢慢去想
00:25:37
老師今晚怎麼說這些話
00:25:39
明天再聽完這個解釋之後
00:25:43
你就了解 喔原來如此
00:25:46
不然今晚說到這裡為止
00:25:51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25:56
我們現在翻四十三頁
00:26:03
第五行
00:26:06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26:09
知天地之化育
00:26:12
夫焉有所倚
00:26:16
他說我們見性的人
00:26:19
知道天地的造化
00:26:24
萬物生育之理
00:26:28
他哪有什麼特別的依靠
00:26:31
來去靠神還是靠佛
00:26:34
之後才有辦法來成功
00:26:38
就只依著自己 至誠的心去做就是
00:26:46
對著這個無所依這個問題
00:26:53
我們上期 有引這個佛教的理論
00:26:57
這個六祖壇經 頓悟入道要門論
00:27:00
以及佛學辭典 佛光大辭典等
00:27:07
因為我們三教理論
00:27:09
全部是一樣的
00:27:12
今晚我們就來看 修真錄一個解釋
00:27:17
上乘法門難修
00:27:21
依自力修行故
00:27:25
如食之澉無味者
00:27:30
人皆厭之
00:27:33
廚師若遇好重味者
00:27:37
順應對方之意
00:27:41
亦鹹亦甘
00:27:44
使其歡心
00:27:46
佛說法亦如是
00:27:49
遇修上乘之人
00:27:53
則隨自意 說依自力之上乘法
00:27:58
若遇修下乘之人
00:28:02
因其根性下劣
00:28:05
不能自力修行
00:28:08
故隨他意而為說
00:28:13
他力之下乘法
00:28:15
使其歡心
00:28:19
這裡面總計有三個注解
00:28:26
我們對這三個注解
00:28:30
我們來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00:28:40
康熙字典這樣說
00:28:43
澉無味
00:28:46
澉 味淡
00:28:48
無味也
00:28:51
現在我們說澉無味
00:28:53
這個澉 就是味道好像說很淡
00:28:59
等於就是沒有味道
00:29:02
若我們以台灣一般說方語 就是說平淡無味
00:29:10
澉無味 就是等於平淡無味
00:29:15
在這裡面這個澉跟
00:29:19
這兩個字 我們來做一個參考
00:29:22
辭海說
00:29:22
澉 味薄也
00:29:25
註解第二 辭彙說
00:29:31
澉 音敢 澉無味也
00:29:36
他說這個澉 跟這個敢字同音
00:29:40
澉就是無味道的意思
00:29:44
注解第二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29:52
佛說法時
00:29:54
依其自內證而說者
00:29:56
稱為隨自意
00:30:00
佛光大辭典說
00:30:02
佛祖在講道理的時候
00:30:06
照著祂自己內心所證
00:30:12
實在的道理
00:30:13
等於就是 了義的方法來說的
00:30:18
這個叫做隨自意
00:30:20
隨自意就是良心說的
00:30:23
沒有騙你實在的話
00:30:27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30:29
這注解第三
00:30:31
佛說法時
00:30:33
順應對方 之想法機情而說者
00:30:37
稱為隨他意
00:30:40
佛光大辭典說
00:30:42
佛祖在講道理的時候
00:30:45
順應著對方想法的機情
00:30:49
對方看他想要什麼
00:30:53
為了要讓你高興
00:30:55
用那個善意的欺騙 用這不了義的方法去講的
00:31:00
這個叫什麼
00:31:00
這個叫做隨他意
00:31:04
現在我們來看 修真錄這段文
00:31:32
修真錄這樣說
00:31:34
說上乘這個 了脫生死的法門很難修
00:31:42
為什麼難修
00:31:44
要靠自己的力量 去修行的關係
00:31:49
好比像就像我們人在吃東西
00:31:52
吃那個平淡無味的
00:31:56
若說到平淡無味 人人都討厭
00:32:01
所以這廚師若去遇到 愛重味的人
00:32:07
要吃較鹹 要吃較辣 要吃較甜
00:32:12
去遇到這愛吃重味的人
00:32:15
他就順應著對方的意思
00:32:19
你愛吃鹹 我弄較鹹啊
00:32:22
你愛吃甜 我弄較甜啊
00:32:25
讓這些客人去高興
00:32:29
佛祖在講道理也一樣
00:32:33
若遇到 要修了脫生死的人
00:32:37
祂就隨自意
00:32:40
照實在說給你聽
00:32:44
來講到這個依自力 靠自己的力量
00:32:49
這個上乘法門來講給你聽
00:32:54
不過若去遇到什麼
00:32:55
遇到要靈感顯化的人
00:32:59
因為他的根基很淺
00:33:04
沒有那個善根
00:33:07
他沒有辦法靠自己修行
00:33:11
所以祂就隨這個他意
00:33:13
隨他意就是說
00:33:15
好啊 你要什麼我就講什麼
00:33:17
你若喜歡我就講啊
00:33:21
再來講到這個他力
00:33:23
靠外面的力量
00:33:27
這個下乘法
00:33:29
給你高興
00:33:31
因為你要高興要高興 我就給你高興
00:33:34
要阿諛奉承
00:33:37
所以真正若要聽好聽話 都沒有辦法聽真理啦
00:33:40
這樣說較快
00:33:43
所以你學道的人 就要學這樣
00:33:47
對方他就要聽好聽的話
00:33:49
總是姑且誇讚 姑且誇讚
00:33:51
管你會成功不會成功
00:33:55
若不要讓你哭就好
00:33:58
你若真正說要上進的人
00:34:01
真正說想要了脫生死的人
00:34:04
他就說實在的話
00:34:06
管你聽了 有喜歡沒有喜歡
00:34:09
他就說 實實在在的話給你聽
00:34:14
所以對著說知天地之化育
00:34:19
夫焉有所倚這句話
00:34:22
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0:34:27
夫音扶
00:34:31
發語詞
00:34:34
焉有所倚者
00:34:37
義為豈有依他力哉
00:34:41
云見性之人
00:34:44
如天地之變化
00:34:47
萬物生育之理
00:34:49
見無情之說法
00:34:52
悟自修自成
00:34:54
豈有倚他力而 而後能成哉
00:35:02
故曰
00:35:03
知天地之化育
00:35:05
夫焉有所倚也
00:35:08
這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35:12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35:16
夫音扶
00:35:20
發端之辭
00:35:23
這個字一般我們讀作夫
00:35:26
但是現在不是讀作扶
00:35:28
扶就是一句話要說出來
00:35:31
那個開頭的話
00:35:34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35:38
焉有所倚
00:35:39
意謂豈曾有他倚
00:35:43
惟由至誠而已
00:35:47
朱熹夫子說焉有所倚
00:35:50
意思就是說
00:35:51
那有說依靠別人的意思
00:35:57
只有我們 至誠的心來修而已
00:36:02
注解第三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36:07
無情說法
00:36:09
謂山川草木等無情
00:36:13
亦住於各自之本分
00:36:17
而有說法之義
00:36:19
說法不僅 限於有情識之有情
00:36:24
即如無情識 之無情亦能說法
00:36:29
以心耳得聞說法
00:36:33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00:36:38
也大奇 也大奇
00:36:41
無情說法不思議
00:36:44
若將耳聽終難會
00:36:48
眼處聞時方可知
00:36:52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36:56
說這個無情說法
00:36:59
就是說這個山還是 這個溪溝 草 樹等
00:37:06
這個無情
00:37:09
無情就是這個無情識
00:37:12
好比一個人沒有 這個情感意識的人
00:37:17
或是住在各自這個本分
00:37:23
來在說法的意思
00:37:25
看到一個東西
00:37:27
譬如說當時 釋迦佛祖拈花示眾
00:37:33
只有拿一朵花給人家看
00:37:36
這個花就無情識啊
00:37:39
一些人看到這樣愣愣的
00:37:42
只有迦葉尊者看到這樣 破眼而笑
00:37:46
釋迦佛祖就知道說 這個迦葉尊者已經知道
00:37:50
知道祂的意思
00:37:52
所以祂才傳這個心法給他
00:37:54
這就是無情說法
00:37:58
他說快要說這個法
00:38:01
不限定說有情識的有情
00:38:05
有情識的有情 就是指我們人
00:38:08
說法不是限定我們人
00:38:12
假使若這個無情識的無情 也有辦法說法
00:38:19
譬如說釋迦佛祖譬喻說
00:38:22
你為什麼 沒有辦法看出本性
00:38:26
太陽當作我們的本性
00:38:31
雲就是譬如我們的妄念
00:38:37
為什麼你沒有看到太陽
00:38:39
就是黑雲遮住了
00:38:42
黑雲遮住了 你太陽看不出來
00:38:45
為什麼 你沒有辦法看出本性
00:38:48
就是你的妄念多
00:38:50
所以你沒有辦法看出本性
00:38:52
這就是無情說法
00:38:56
好像觀世音菩薩 坐在那洞巖的地方
00:39:00
聽那個海浪 吼 吼…
00:39:04
祂就想起無住的心
00:39:08
那個海浪聲進來 耳朵聽到
00:39:13
那個海浪水退去 聲音沒有
00:39:17
才知道說
00:39:18
無論是好無論是壞
00:39:21
人家對我好對我壞
00:39:23
那個聲進來我聽到
00:39:26
但是一轉身就 這樣就沒有了
00:39:30
這就是無住
00:39:34
所以有的人
00:39:36
修行人看到那面鏡子
00:39:40
人若靠近在笑 鏡裏在笑
00:39:42
人若靠近我們若在生氣 鏡裏也在生氣
00:39:46
不過我們人若走開之後
00:39:48
那個鏡裡面 就沒有一個痕跡在
00:39:52
那個叫做無住
00:39:53
這都無情說法
00:39:55
不必聽人家說
00:39:57
只有看到那個動態
00:39:59
我們就悟出那個理
00:40:04
所以呢 在筠州洞山 悟本禪師語錄裡面一句話
00:40:10
說也大奇 也大奇
00:40:13
這個字雖然寫大
00:40:15
但是要讀作太
00:40:17
你多給它點一點也沒關係
00:40:20
真奇怪 真奇怪
00:40:26
無情說法可以很不可思議
00:40:31
這無情說法 你若用耳朵去聽
00:40:35
永遠你都聽不懂
00:40:38
但是你用眼睛去聽的時候
00:40:41
你就知道
00:40:43
眼睛看好比像聽到
00:40:44
就已經知道那個道理
00:40:48
所以呂純陽祖師才說
00:40:54
說這個夫音讀作扶
00:41:00
是發語的詞
00:41:03
說焉有所倚
00:41:06
意思就是說 哪有依他力的意思
00:41:13
現在說見性的人啊
00:41:15
你的心好像像天地
00:41:19
你看到天地的變化
00:41:23
萬物的生育這個理
00:41:26
你若看到無情說法
00:41:29
來悟出自修自成
00:41:33
真正的修行人啊
00:41:35
不必說一定 就耳朵聽人家說
00:41:38
看到一個東西 你就要去悟出來
00:41:42
而後你不必說看無情說法 自修 自悟 自成
00:41:51
那何必就來依靠他力
00:41:53
來修成的
00:41:56
所以他才說什麼
00:41:57
說知天地之化育
00:41:59
夫焉有所倚這句話
00:42:06
對著這個洞山 悟本禪師語錄裡面說
00:42:14
也大奇 也大奇
00:42:15
無情說法不思議
00:42:18
若將耳聽終難會
00:42:20
眼處聞時方可知這句話
00:42:25
我們現在來看 公案禪語裡面所說的
00:42:29
洞山問
00:42:32
無情說法
00:42:35
什麼人得聞
00:42:38
雲巖曰
00:42:40
無情說法
00:42:42
無情得聞
00:42:44
洞山曰
00:42:46
和尚聞否
00:42:48
雲巖曰
00:42:50
我若聞
00:42:52
汝即不得聞吾說法也
00:42:55
洞山曰
00:42:57
若恁麼
00:42:59
即洞山不聞和尚說法也
00:43:03
雲巖曰
00:43:04
我說汝尚不聞
00:43:08
何況無情說法也
00:43:11
洞山乃述偈呈雲巖曰
00:43:16
也大奇也大奇
00:43:18
無情說法不思議
00:43:20
若將耳聽終難會
00:43:23
眼處聞聲方可知
00:43:26
這裡面這個無情 首先來做個注解
00:43:31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43:33
無情有二義
00:43:36
一指外物自然現象
00:43:39
二指對境無心之佛識
00:43:43
則吾人之第九識
00:43:45
第九識如如不動
00:43:48
超脫凡夫之情慾
00:43:50
故稱無情也
00:43:53
呂純陽祖師說
00:43:56
無情有二個意義
00:43:59
第一就是來指 外物自然的現象
00:44:06
譬如那個山 海 太陽 月 樹 草這種的
00:44:14
第二是指什麼
00:44:16
指對境無心這個佛識
00:44:20
佛識就是我們的本性
00:44:23
等於就是我們人的第九識
00:44:26
第九識是如如不動
00:44:29
超脫著凡夫的情慾
00:44:31
所以才說什麼
00:44:32
說無情
00:44:35
現在我們來看公案禪語
00:44:42
洞山和尚啊
00:44:46
來問這個雲巖禪師
00:44:50
他說我們佛經裡面在說
00:44:53
說無情說法
00:44:55
既然無情說法 什麼人有辦法聽
00:45:00
雲巖就說
00:45:02
說若無情的說法是 無情才有辦法聽
00:45:07
那時候洞山就說
00:45:10
說那麼這樣子 師父你有沒有聽
00:45:14
雲巖禪師說
00:45:16
說我若有能力聽無情說法
00:45:20
這樣你就沒能力 聽我說道理
00:45:26
洞山說若這樣說起來
00:45:29
我就沒能力 聽師父你說法囉
00:45:33
雲巖就說
00:45:35
說我今天說這句話 給你聽 你還聽不懂
00:45:40
何況無情說法 你要怎樣聽懂
00:45:44
洞山聽到這句話 才做一個偈結語
00:45:49
來拿給雲巖看
00:45:52
說啊 真奇怪 真奇怪
00:45:54
無情說法是真不可思議
00:45:58
假如若用耳朵聽 就沒有辦法去體會
00:46:02
用眼睛看 聽那個聲音才知道
00:46:08
所以呢 道理你若沒有注意聽
00:46:14
道理聽到最後都打死結
00:46:18
就最近有師兄弟跟我說
00:46:21
老師啊 很多這些師兄弟
00:46:24
覺得老師 你說的話矛盾很多
00:46:26
怎麼樣矛盾
00:46:28
老師有時候說這樣 有時候說那樣
00:46:31
同一句話 你都說不一樣
00:46:34
說不是說不一樣
00:46:36
就跟這個意思一樣
00:46:39
無情上面這個無情
00:46:44
是在說這些無情識
00:46:48
這些像太陽 月 山 海 樹 草這種的無情
00:46:55
下面這個無情就是說 我們的無所住心
00:47:00
對不對
00:47:02
他說這無情說法 無情這個文
00:47:06
洞山說若這樣師父 你有沒有聽到
00:47:10
雲巖已經達到 無住心看出本性
00:47:14
假使雲巖若跟他回答說
00:47:16
有啊 我有聽到
00:47:19
若這樣來說咧
00:47:21
他就已經沒有看出本性了
00:47:24
心動啊
00:47:26
所以跟他說
00:47:29
我若假使有辦法聽 你就沒有辦法聽我講道理
00:47:35
因為這個洞山和尚 是一個高僧
00:47:40
所以雲巖跟他回答的話
00:47:44
就跟普通人不一樣
00:47:47
但是假使若這個情形 若給凡夫俗子來問
00:47:53
他回答就不一樣
00:47:55
怎樣不一樣
00:47:56
他說啊 師父無情說法 你有沒有聽到
00:47:59
說有啊
00:48:01
我沒有聽到 要怎麼說給你聽 對不對
00:48:04
因為怎麼樣
00:48:05
這個凡夫是迷惘
00:48:08
你跟他說我沒有聽到 他轉頭就走
00:48:11
好像你沒有聽到 我現在聽你說要幹嘛
00:48:14
對不對
00:48:15
這是要選人說的
00:48:18
才會當時釋迦佛祖
00:48:21
開始說道理都說 那個有相的道理
00:48:26
後來就說這個無相的道理
00:48:30
祂的弟子就打死結了
00:48:33
等一下有相 等一下無相
00:48:35
現在師父頭腦要壞掉了
00:48:37
然後一個弟子去問師父
00:48:41
說師父啊
00:48:43
你起初說有相 後來說無相
00:48:46
到底道理是有相還是無相
00:48:50
釋迦佛祖說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00:48:54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00:48:57
才說這個般若心經
00:49:00
所以世間人這個色 和空是相反的
00:49:09
有相跟無相是相反
00:49:12
所以容易 人聽到就打死結了
00:49:14
對不對
00:49:16
好比像孔子 當時一個學生子游
00:49:23
看到人家在吵架 問他師父說
00:49:25
我去調解好不好
00:49:28
孔子說好 快去 快去去調解
00:49:32
另外一個子路 看人家在吵架說
00:49:35
師父我去調解好不好
00:49:38
孔子說不行
00:49:40
你回去問你爸爸 你哥哥
00:49:43
他若說好才去調解
00:49:46
祂學生就打死結了
00:49:48
什麼他就叫他快去調解
00:49:51
什麼他說不好
00:49:52
這師父反反覆覆
00:49:56
所以有一個人 就問他說師父啊
00:49:59
為什麼子游你叫他去調解
00:50:02
子路你說不要去調解
00:50:04
祂說子游的人沒膽
00:50:08
掐住怕掐死 放了怕飛走
00:50:11
你要助他的力
00:50:13
叫他去給人家調解
00:50:15
他若去調解都會很禮貌
00:50:18
假如若讓人罵他也沒關係
00:50:21
不會惹事情
00:50:23
子路的人壞脾氣
00:50:27
假如若說人家 在吵架去調解
00:50:30
聽了不喜歡臉色馬上變
00:50:33
法官變被告
00:50:35
所以他就不能 去幫人家調解
00:50:38
這個道理在這裡
00:50:41
所以這些師兄弟很多人
00:50:43
聽老師說的道理會打死結
00:50:47
好比當時我在初期 在台北說什麼
00:50:51
只說一部瑤池金母經
00:50:54
那當時在松山慈惠堂 內湖慈惠堂 中和慈惠堂
00:50:59
全講慈惠堂的
00:51:00
只有說這一部 叫做瑤池金母經
00:51:04
那個姓梁先生在載我
00:51:09
回來就說老師啊
00:51:11
你的道理我都聽不懂
00:51:13
我說怎樣
00:51:15
那間說這樣 這間說這樣
00:51:17
那間說這樣
00:51:18
你說三間講三種 說五間講五種
00:51:22
都講不一樣
00:51:24
道理而已
00:51:25
一樣一句話 為什麼解釋那麼多種
00:51:28
那就打死結了
00:51:30
所以呢 世間人就不了解 這個因時因地說法
00:51:36
所以你們這些師兄弟
00:51:38
因為今天 也又聽一個師兄弟說
00:51:40
這些師兄弟有人 不要聽老師的道理
00:51:43
我說怎麼樣
00:51:44
老師說
00:51:45
昨天說這樣今天 說這樣說不一樣
00:51:49
他講不一樣 你若有疑問去問
00:51:52
我不敢這樣說 這樣不對
00:51:56
疑問 什麼叫做疑問
00:51:58
有疑則問
00:52:00
你有那個疑就要問
00:52:02
若不問
00:52:03
不問打死結
00:52:04
道就退步了
00:52:07
所以呢 不要客氣
00:52:09
管你問 對不對
00:52:12
管你對老師有所不利
00:52:14
你問我都沒關係
00:52:18
所以這個疑問 的問題若沒有問
00:52:22
那個死結就越打越緊
00:52:26
像以前為什麼 我一間廟說一種
00:52:29
這個道場很好說
00:52:31
若去廟裡很難說
00:52:34
去廟宇說道理很難說
00:52:36
怎樣難說
00:52:38
我若要去廟裡我一定 首先問那些領導人
00:52:43
你們這廟裡有頌經團嗎
00:52:48
他說有啊
00:52:50
有的就說沒有
00:52:52
有跟沒有說就不一樣
00:52:56
若沒有頌經團
00:52:57
那個唸經沒有用啦
00:52:59
要自修自悟啦
00:53:01
唸那個經好像唱課文
00:53:03
啊若有頌經團咧
00:53:05
不可以說 這樣說這樣會沒命
00:53:08
你很誠心 設這個頌經團很好
00:53:12
你頌經功德無量
00:53:15
人家就打死結了
00:53:17
怎麼他會說頌經功德無量
00:53:19
他會說沒有用
00:53:21
就情形不同 對不對
00:53:25
可以說了義的道理 跟不了義的道理
00:53:28
現在人問說
00:53:31
你這間廟有乩童嗎
00:53:33
若說有有的道理
00:53:35
說沒有沒有的道理
00:53:39
不可以去傷害到那間廟
00:53:43
話若說到那裡一定要彎
00:53:46
不彎不可以
00:53:49
有的要人誇獎
00:53:52
有的要人直接說
00:53:55
他若直接說有的受不了
00:54:00
現在若在一起幾次就知道
00:54:02
這個人要誇獎 姑且誇獎 姑且誇獎
00:54:05
沒有誇獎他會倒台
00:54:08
好比我曾去一間廟
00:54:10
那個堂主最愛人家誇獎
00:54:12
最愛人家誇獎 你若硬要一直誇
00:54:16
道理聽不懂
00:54:18
我現在首先用破的
00:54:22
破破…破到堂主 一張臉青青的
00:54:24
在不高興了
00:54:26
我話就又轉回來
00:54:29
說你們今天大家很福氣
00:54:31
會跟堂主來聽道理
00:54:34
堂主你看全島多少廟 找幾間愛聽道理的
00:54:40
你堂主一定…
00:54:43
你若跟這個堂主沒有錯
00:54:46
你若跟這個堂主 絕對成功的
00:54:48
你絕對不要不聽堂主的話
00:54:52
那堂主的人智慧很高
00:54:56
像我今天批評 堂主都不會生氣
00:55:00
等一下泡人蔘茶出來
00:55:06
他就愛人家誇獎
00:55:08
誇獎他 屁股就翹起來
00:55:10
對不對
00:55:11
假如有的像人家 這樣喜歡直接破的
00:55:14
直接破 就用直接批評的
00:55:16
這個我們 這些師兄弟也一樣
00:55:19
若要人家誇獎的 就姑且誇讚一下
00:55:21
好比某一個要人家誇獎
00:55:23
這些師兄弟 後面說了一大堆
00:55:25
他也不知道
00:55:27
某人愛人讚美的傢伙
00:55:30
若誇獎他兩句 屁股就翹起來
00:55:33
肚子 腸子 全都拉出來給人家
00:55:35
若嫌一句明天莎優那那
00:55:38
也有人這樣 對不對
00:55:41
所以才說道理 是因時因地說法
00:55:46
所以你若假如老師 在說的道理裡面
00:55:50
你若有聽到一句話怪怪的
00:55:54
覺得會打死結
00:55:55
一定要來問
00:55:57
老師會很誠意給你解釋
00:55:59
解釋說我為什麼會這樣說
00:56:03
對不對
00:56:04
你不要說打死結 就不要聽了
00:56:06
打死結不要聽 你可惜了我沒有騙你
00:56:09
今晚說到這裡
00:56:12
下文等到明天再來解釋
00:56:17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56:22
我們現在翻四十三頁
00:56:40
最後第二行
00:56:52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56:55
肫肫其仁
00:56:59
淵淵其淵
00:57:03
浩浩其天
00:57:07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
00:57:15
其孰能知之
00:57:20
他說見性的人
00:57:24
態度至誠至懇
00:57:28
表現他的仁心
00:57:30
心境深靜
00:57:34
就好像深潭的水同一般
00:57:39
心胸寬大就像天
00:57:44
有辦法容納一切
00:57:47
如果若不是他
00:57:50
有這個充實的聰明 達到聖人的智慧
00:57:56
通曉天生 本來的天性這個人
00:58:05
什麼人知道 他中庸的道理
00:58:11
做到這層的功夫
00:58:14
就是說哪一個 知道肫肫其仁
00:58:19
淵淵其淵
00:58:20
浩浩其天這個道理
00:58:23
達到這個功夫
00:58:26
對本文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58:32
見性之人
00:58:34
至誠至懇
00:58:37
表其仁心
00:58:39
故曰 肫肫其仁
00:58:43
心境深靜
00:58:45
相似深淵
00:58:47
故曰 淵淵其淵
00:58:51
心胸廣大
00:58:53
相似昊天
00:58:55
故曰 浩浩其天
00:58:59
苟 猶若也
00:59:02
曰苟不固者
00:59:04
云若不充實之謂
00:59:08
見性之人
00:59:10
若不充實 聰明 聖知而達天德者
00:59:16
誰能知中庸之理焉
00:59:21
故曰 肫肫其仁
00:59:24
淵淵其淵
00:59:25
浩浩其天
00:59:27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
00:59:31
其孰能知之也
00:59:34
這裡面一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59:38
辭海這樣說
00:59:39
苟 猶若也
00:59:41
苟跟若意思一樣
00:59:45
現在看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0:59:49
說我們見性的人
00:59:53
要有那個至誠至懇
00:59:57
來表著他的仁德之心
01:00:02
所以才說叫做肫肫其仁
01:00:06
你心境深靜
01:00:11
心境深靜就如如不動
01:00:15
好比就像很深的淵泉一樣
01:00:23
所以才說淵淵其淵
01:00:27
一個人的心胸寬大
01:00:32
好比就像天上一樣
01:00:36
所以才說浩浩其天
01:00:40
苟等於就是若
01:00:43
現在說苟不固
01:00:46
就是說假如 你若沒有充實的意思
01:00:51
一個見性的人
01:00:54
你假如若沒有 充實著聰明聖知
01:00:59
達到天德的人
01:01:02
什麼人你有辦法 知道中庸的道理
01:01:08
所以才說肫肫其仁
01:01:10
淵淵其淵
01:01:12
浩浩其天
01:01:13
苟不固聰明聖知 達天德者
01:01:17
其孰能知之這句話
01:01:22
現在三十二章就是到這裡 全部完畢
01:01:27
現在接著三十三章
01:01:39
詩曰
01:01:42
衣錦尚絅
01:01:48
惡其文之著也
01:01:52
詩曰 詩就是指詩經
01:01:56
說詩經一句話
01:01:59
說裡面穿著 這個高貴彩色的衣
01:02:06
外面再加一件的粗布衣
01:02:13
子思讀到這篇的詩文
01:02:17
感歎這樣說
01:02:20
說就是嫌這個綢緞的文采
01:02:24
太顯著
01:02:27
對本文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02:31
衣 讀去聲
01:02:36
音意 穿著也
01:02:40
錦 鮮明華麗之衣也
01:02:45
尚 加也
01:02:48
絅 單衣也
01:02:51
詩經曰
01:02:53
內衣錦衣
01:02:58
外加單衣
01:03:02
子思讀詩感歎曰
01:03:06
惡其錦衣之文彩 太顯著於外也
01:03:13
其詩意妙矣
01:03:16
子思之歎言深矣
01:03:19
此善喻也
01:03:22
言修行之人
01:03:25
當守內心之美
01:03:28
如衣錦於內
01:03:33
棄外形之錦繡
01:03:36
似尚絅於外
01:03:39
乃惡其文彩太顯著於外
01:03:46
故曰 衣錦尚絅
01:03:50
惡其文之著也
01:03:56
對於本文裡面 有六個注解首先做說明
01:04:00
辭海這樣說
01:04:04
衣 服之也
01:04:08
衣就是穿的意思
01:04:12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04:15
凡稱鮮明美麗曰錦
01:04:20
辭海說假如 若一件衣服非常美
01:04:25
非常美麗
01:04:26
這個叫做錦
01:04:29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1:04:32
現在這個字讀作尚
01:04:34
就是加的意思
01:04:38
好比說加疊在上面的意思
01:04:42
注解第四 辭海這樣說
01:04:45
現在說這個絅 襌也
01:04:50
即單衣也
01:04:53
現在這個絅字你要注意
01:04:55
這個字讀作單
01:04:59
不可以你把他當做 我們坐禪的禪
01:05:03
禪是示字邊
01:05:06
這個襌是衣字邊
01:05:08
多一點就對了
01:05:09
你要注意
01:05:10
看起來很像
01:05:11
你不要當做禪
01:05:14
絅就是襌
01:05:16
就是什麼 就是粗布衣
01:05:19
注解第五 辭海這樣說
01:05:23
內心即心也
01:05:25
對於外形故稱內心
01:05:29
辭海說內心就是我們的心
01:05:32
因為對著我們的外形
01:05:35
這個身體
01:05:36
所以才叫做內心
01:05:39
注解第六 辭海這樣說
01:05:42
錦繡皆精麗之服飾用品
01:05:47
辭海說錦繡
01:05:50
錦跟繡這兩個字 都是很漂亮的衣服
01:05:56
裡面所繡的東西
01:05:59
我們有的一些 古時候的衣服
01:06:01
都仔細去繡花繡東西
01:06:04
就是這個衣服 繡得很漂亮的東西
01:06:12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06:17
現在這個字一般讀作衣
01:06:20
現在不是
01:06:20
讀去聲 讀作意
01:06:24
衣就是穿的意思
01:06:27
錦就是很漂亮的衣服
01:06:32
尚就是把它加上去
01:06:36
絅就是粗布衣
01:06:39
在詩經說
01:06:41
裡面穿著很漂亮的衣服
01:06:46
外面把它加上粗布衣
01:06:51
子思來讀到 這首的詩來感歎
01:06:57
說討厭這個錦繡的衣服
01:07:01
太過文彩
01:07:03
太過漂亮
01:07:05
太過顯著外面
01:07:09
這個詩的意思非常的妙
01:07:14
子思感嘆的話
01:07:16
也非常的深奧
01:07:19
這種很好的譬喻
01:07:23
因為子思讀到這個詩經
01:07:28
才拿一個譬如來說的
01:07:31
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
01:07:34
應該你要守著我們內心的美
01:07:37
我們的內心要美
01:07:40
好比就像穿這個 很美的衣服在裡面
01:07:48
棄掉外形的錦繡
01:07:51
外面美醜沒關係
01:07:54
最要緊內心要美
01:07:58
就像好比說一件粗布衣
01:08:02
把它加在 很漂亮的衣服的上面
01:08:06
就是討厭這個 漂亮的衣服太過顯著
01:08:11
在這個外面
01:08:14
所以才說衣錦尚絅
01:08:17
惡其文之著也這句話
01:08:23
世間的人 大多數都重什麼
01:08:27
重外表的文采
01:08:29
都沒有去注重 他內性的文采
01:08:34
修行的人 不要注重外表的好看
01:08:41
要注重我們內性的美
01:08:45
所以詩經所說的
01:08:49
說穿著很高貴 的衣服在裡面
01:08:56
外面加一件粗布衣
01:09:00
就是這個裡面
01:09:02
雖然穿著很好的衣服
01:09:07
不過外面他這個美的衣服
01:09:11
就不要 露出來外面讓人家看
01:09:14
好比他那個 高貴的衣服放在裡面
01:09:17
外面加那個粗布衣
01:09:19
就是那個高貴的衣服 不要現給人看
01:09:24
這才是君子的作風
01:09:27
意思就是說修行的人的本質
01:09:31
他的內心要美
01:09:36
但是他內心的美 不要表現在外面
01:09:42
需要謙虛
01:09:44
將他內心的美
01:09:47
不要這樣表露在外面炫耀
01:09:52
所以呢 我們道家道德經 有一段文這樣跟我們說
01:09:59
服文采
01:10:03
資貨有餘
01:10:06
是謂盜竽
01:10:09
非道哉
01:10:12
這裡面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10:17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10:20
文采
01:10:22
鮮艷美麗的采色
01:10:26
辭海說文采是什麼
01:10:29
就是真的漂亮的彩色
01:10:34
注解第二
01:10:36
盜竽 猶盜魁也
01:10:40
韓非子解老篇
01:10:43
大姦作
01:10:44
則小盜隨
01:10:46
大姦唱
01:10:47
則小盜和
01:10:49
竽也者
01:10:51
五聲之長者也
01:10:54
故竽先則鍾瑟皆隨
01:10:58
竽唱則諸樂皆和
01:11:02
今大姦作
01:11:04
則俗之民唱
01:11:07
俗之民唱
01:11:08
則小盜必和
01:11:11
故服文采
01:11:13
資貨有餘者
01:11:15
是謂之盜竽矣
01:11:19
在這注解第二裡面 再兩個註解
01:11:23
首先做說明
01:11:26
辭海這樣說
01:11:28
姦 盜也
01:11:30
現在說這個姦
01:11:32
不是男女間那個姦
01:11:34
這個姦就是小偷的意思
01:11:38
現在大姦 等於就是大賊頭
01:11:42
註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11:45
俗 欲也
01:11:47
現在這個俗 不是風俗 世俗的俗
01:11:52
這個俗就是貪欲的意思
01:11:56
現在來看道德經這段文
01:12:00
辭海這個解釋
01:12:04
它說盜竽 等於就是賊頭
01:12:09
盜魁 魁就頭 賊頭
01:12:13
在韓非子的 解老篇裡面這樣說
01:12:18
說大賊若出來
01:12:21
小賊就跟他走
01:12:25
大賊若喊叫
01:12:27
小賊就和聲
01:12:30
就跟著唱和
01:12:33
現在說竽 竽是什麼
01:12:36
竽是古時候樂器的首長
01:12:41
好像說樂器的頭頭
01:12:44
所以這個竽作之前
01:12:48
其他的樂器跟它走
01:12:52
這個竽若吹出聲
01:12:54
所有的樂都幫它和聲
01:12:59
今天這個大賊股若出來
01:13:02
這貪欲的人就喊聲
01:13:06
貪欲的人若喊聲
01:13:09
小賊就跟他走
01:13:12
所以呢 你衣服 若穿得太花枝招展
01:13:17
褲頭上錢綁很多 又不肯做善事
01:13:22
這個可以說 是大賊股這樣說
01:13:27
所以現在道德經說
01:13:30
穿 穿高級衣服
01:13:35
錢很多又不肯做善事
01:13:39
這是大賊頭沒資格修行
01:13:43
這樣說
01:13:46
所以呢 在我們中庸是儒家
01:13:53
道德經是道家
01:13:57
修行的人不按什麼宗派
01:14:02
儒 道 釋同一家
01:14:06
在這個佛教在說 也說這樣子
01:14:12
所以佛教為什麼說
01:14:15
出家人要穿染衣
01:14:18
什麼叫做染衣
01:14:20
染衣就是那個布故意 把它染這樣黑草色
01:14:24
醜醜的
01:14:26
所以你若是在家
01:14:28
修這個八關戒齋之後
01:14:31
花花的衣服就不能穿
01:14:34
也不行戴戒指 戴耳環 戴項鏈
01:14:38
那高級的衣服都不能穿
01:14:41
在我們孔子的理論
01:14:47
跟道家的理論
01:14:49
跟佛家的理論
01:14:51
儒 道 釋三家理論都一樣
01:14:57
因為今晚說來到這裡
01:14:59
來再理論 今晚說的這個佛家的說法
01:15:06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15:12
我們現在翻四十四頁
01:15:23
第三十三章
01:15:28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15:30
詩曰
01:15:33
衣錦尚絅
01:15:37
惡其文之著也
01:15:41
詩經這樣說
01:15:43
說裡面穿著高貴的衣服
01:15:49
外面加一件這個粗衣服
01:15:57
子思讀這篇的詩文
01:16:01
感嘆這樣說
01:16:03
說嫌著那個 高貴的衣服的文采
01:16:07
太過於顯著
01:16:11
對於本文我們上期 有引到道德經的五十三章
01:16:19
內容的意思
01:16:21
和本文的意思同樣
01:16:26
就是修行人 和一般普通人不同
01:16:30
修行人就是樸實
01:16:33
不要穿這個花花綠綠
01:16:37
所以在我們佛教 八關戒齋裡面
01:16:43
的戒律就有一條說
01:16:45
不能夠穿花色的衣服
01:16:51
而且呢我們 若真正的出家人來說呢
01:16:55
一定就要穿這個染衣
01:16:58
染衣就是染那個 不好的色澤的衣服
01:17:04
所以出家人絕對 不能穿著那個高貴的衣服
01:17:10
我們來看一個 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01:17:14
染衣 僧衣也
01:17:19
以木蘭色等 之壞色染衣故也
01:17:27
佛學大辭典說染衣
01:17:31
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
01:17:35
用到這個木蘭色
01:17:38
等就是還有其他
01:17:40
這個壞的色 所染衣的關係
01:17:46
那麼什麼東西 叫做木蘭色呢
01:17:49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17:53
木蘭色
01:17:55
三種如法色之一
01:17:59
以木蘭樹皮染成
01:18:03
其色赤而帶黑色
01:18:09
佛學大辭典說木蘭色
01:18:11
有三種 照著戒律所定的色
01:18:18
那個其中的一色
01:18:22
用到這個木蘭樹的皮
01:18:25
有一種樹叫做木蘭樹
01:18:27
那個木蘭樹那個皮
01:18:31
把它捶一捶 捶一捶
01:18:33
用水下去煮到開了
01:18:37
整桶這樣呢 黑不像黑 赤不像赤
01:18:41
才這個白布下去染
01:18:44
染起來那個色呢
01:18:47
看起來好像赤色
01:18:49
但是有帶一點黑色
01:18:51
好比暗灰褐色
01:18:54
就是變做不好的色就對
01:18:59
所以佛學大辭典說
01:19:01
染色 謂僧衣之色也
01:19:05
以青黑木蘭三種之 壞色染之故也
01:19:12
佛學大辭典說染色
01:19:16
這個就是出家人所穿 的衣服的色澤
01:19:22
出家人所穿的衣服
01:19:25
就是青的
01:19:27
不然就是黑的
01:19:28
不然就是這個 好比像黑赤色
01:19:32
這個三種壞色染的關係
01:19:37
所以出家人呢
01:19:39
穿這個青色的衣服 黑色的衣服
01:19:41
木蘭色的衣服以外
01:19:43
不能穿其他的色澤
01:19:46
這樣跟你說比較快
01:19:48
這個是佛祖所定的戒律
01:19:54
另外來看 佛光大辭典的說明
01:19:59
染衣
01:20:02
指沙門所著之僧服
01:20:07
出家後
01:20:09
脫去在俗之衣
01:20:11
而改著木蘭色 等壞色所染之衣
01:20:18
又出家時
01:20:20
須落髮並穿著染衣
01:20:26
始成僧 尼
01:20:29
故又稱剃髮染衣
01:20:34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0:37
說染衣就是指什麼
01:20:39
指出家人
01:20:41
沙門就是出家人
01:20:43
指出家人所穿的衣服
01:20:48
一個人你若出家之後
01:20:52
就我們在俗的 衣服要脫起來
01:20:58
改穿什麼
01:20:59
改穿這個木蘭色等 這些壞色所染的衣服
01:21:07
又再出家的時候
01:21:09
需要頭髮要剃起來
01:21:12
穿著這個壞色的衣服
01:21:16
才成為和尚尼姑
01:21:20
所以又再稱為什麼
01:21:22
稱做剃髮染衣
01:21:26
這個木蘭色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1:30
木蘭色
01:21:32
即赤黑色
01:21:35
係比丘染製袈裟所用 三種如法色之一
01:21:44
木蘭色與青黑兩色
01:21:47
合稱三種壞色
01:21:52
至後世持律者
01:21:56
多著木蘭色之袈裟
01:22:00
故又稱律衣
01:22:04
佛光大辭典說木蘭色
01:22:08
就是在這個赤色的中間
01:22:10
有摻雜一些黑色
01:22:13
就是出家人拿去染
01:22:17
做袈裟所用三種 佛祖所制定的戒律的色
01:22:29
那個其中的一色
01:22:33
木蘭色和青色黑色兩色
01:22:38
合在一起叫做三種的壞色
01:22:42
所以佛光大辭典裡面 有說這個色的染法
01:22:46
但是呢 這個較沒必要 我把它略起來
01:22:51
到後世
01:22:54
你若有守戒律的人
01:22:57
你受持戒律的人
01:23:00
大多數 都穿這個木蘭色的袈裟
01:23:04
所以有時候稱呼叫做律衣
01:23:08
所以你若出家人
01:23:11
就木蘭色 青色 黑色以外
01:23:15
你若穿別種的色澤 就是變做破戒
01:23:20
所以後世你若守戒律的人
01:23:23
一定要穿木蘭色的袈裟
01:23:25
所以才叫做律衣
01:23:27
律就戒律嘛
01:23:29
戒律的衣服
01:23:32
那麼這個袈裟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3:35
袈裟 意謂壞色 不正色
01:23:39
係為異俗之服
01:23:43
不著正色
01:23:45
能令貪心不起之衣
01:23:49
袈裟聽起來很好聽
01:23:52
袈裟不是中國話
01:23:56
但是你若用中國話來說
01:24:00
袈裟就是壞色
01:24:02
不好看的色叫做袈裟
01:24:06
就是不正當的色
01:24:08
黑不像黑 赤不像赤 青不像青
01:24:14
等於就是和人家世俗 不一樣的衣服
01:24:20
出家人沒有穿著 這個叫做正色
01:24:24
正色就是 好比像乾淨的顏色
01:24:27
都要穿那骯髒的顏色
01:24:30
目的就是不要讓出家人
01:24:32
生出貪心的衣服
01:24:36
你若穿太漂亮來說
01:24:38
心就會貪啊
01:24:39
像說嗯 人家別人那麼漂亮
01:24:42
我也要比他漂亮這樣子
01:24:44
就會生出這個貪心
01:24:47
對這個袈裟
01:24:49
我們再來看 佛光大辭典的解釋
01:24:52
袈裟 意譯作壞色
01:24:57
以其色不正而稱名
01:25:02
以三種壞色為衣
01:25:05
令貪心不起
01:25:08
稱離塵服
01:25:11
然後世流於華美
01:25:15
殆失本制
01:25:19
佛光大辭典說
01:25:21
袈裟的意思是什麼
01:25:24
袈裟意思翻譯就是說壞色
01:25:29
就是那個色不漂亮
01:25:32
才叫做袈裟
01:25:35
用到三種壞的色
01:25:38
青 黑 木蘭色來做衣服
01:25:43
就目的要讓這些 修行人不要貪心
01:25:48
不要生出這個貪心的心
01:25:52
才稱呼叫做離塵服
01:25:55
不過後來世間呢
01:25:59
出家人都要穿漂亮
01:26:03
這個已經 失去佛祖所設的制度
01:26:09
等於呢 就變做破戒就對
01:26:14
所以當今的修行人呢
01:26:19
說守戒守戒
01:26:21
真正有辦法守戒的沒幾個
01:26:26
這個離塵服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6:30
離塵服
01:26:31
為袈裟之異稱
01:26:34
意謂遠離煩惱雜染之衣
01:26:39
據心地觀經卷五載
01:26:43
袈裟堅如甲冑
01:26:48
能令如利箭 之煩惱無法穿透
01:26:55
以壞色所成
01:26:57
故著之
01:26:58
不起貪心
01:27:01
佛光大辭典說離塵服
01:27:04
等於就是袈裟 另外一個名字
01:27:09
意思就是說離開這個煩惱
01:27:13
這些雜念所來把它 染這個骯髒色的衣服
01:27:22
根據著心地觀經 的第五卷記載
01:27:27
你穿這個袈裟
01:27:29
就是穿這個壞色這個衣服
01:27:33
那個堅固 好比像一件的戰甲
01:27:38
有辦法讓那個很利的箭
01:27:42
這個煩惱 沒辦法射入我們的心
01:27:47
我們人不會生出這個貪念
01:27:54
所以才用這個壞色 所做的衣服來穿
01:28:00
你穿這個衣服就不會 生出這個貪心出來
01:28:05
又自我們上期跟你所說的
01:28:12
這個儒 道 釋三教理論
01:28:17
我們就知道說修行人
01:28:20
要注重修這個內性
01:28:24
而且不注重身上
01:28:28
真的美真的莊嚴的衣服
01:28:33
所以中庸 才會引詩經這個文
01:28:38
說衣錦尚絅
01:28:43
才來說惡其文之著也
01:28:48
再來說這句話
01:28:51
因為修行的人
01:28:53
假如你的心 若穿著很漂亮的衣服
01:28:57
就容易生出這個貪念
01:29:01
貪瞋癡是三毒
01:29:04
這個貪就是三毒之首
01:29:07
所以在三教理論中
01:29:10
都制止這個貪為首先
01:29:14
我們現在來看論語這段文
01:29:17
子曰 士志於道
01:29:23
而恥惡衣惡食者
01:29:27
未足與議也
01:29:31
孔子這樣說
01:29:34
說假如若一個修行人
01:29:37
你若有那個志要來修行
01:29:43
你若討厭
01:29:46
感覺丟臉 討厭穿這個壞的衣服
01:29:50
討厭好比說吃得差
01:29:54
這樣這個人 你根本不用跟他談道理
01:29:58
啊 我穿這麼醜 跟不上人家
01:30:01
我吃這麼差丟臉
01:30:04
若這種的人 你不用跟他說道理
01:30:09
但是不是說叫你吃的差
01:30:12
你環境做不到
01:30:13
不用怕丟臉
01:30:16
像你說的像老師以前 吃稀飯拌鹽巴也不丟臉
01:30:20
我們又沒搶人 沒劫人 哪有什麼丟臉 對不對
01:30:24
你若感覺說
01:30:25
我穿這麼醜 吃這麼差感覺丟臉
01:30:29
這種的人 你不用跟他談道理啊
01:30:32
沒有資格修行
01:30:35
所以論語學而第一篇 裡面這樣說
01:30:41
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
01:30:45
居無求安
01:30:48
這句話你就很注意哦
01:30:50
這一篇看比較懂啦
01:30:51
這一篇你就要很注意
01:30:55
這個飽 大家想說吃飽
01:30:59
安大家當做平安
01:31:03
說孔子這樣說
01:31:06
說吃 不想要吃飽
01:31:10
若住 不想要平安
01:31:13
不想要吃飽 不然要做什麼
01:31:15
要讓他餓嗎
01:31:17
沒有要求平安 不然你要去死嗎
01:31:20
那不是這樣啦
01:31:23
這個字 你若讀不好哦會要命呢
01:31:28
所以呂純陽祖師才這樣說
01:31:33
君子食無求飽者
01:31:36
非孔子教人飢餓也
01:31:40
是不求佳餚美食之謂也
01:31:46
飽 饜也
01:31:48
居無求安者
01:31:51
非教人居危也
01:31:54
是不求安樂之享也
01:31:58
過於安樂則放浪
01:32:02
放浪則失德
01:32:05
故君子當救天下溺者 為己之任務
01:32:10
使己身置飽安之外也
01:32:15
這裡面有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32:20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32:24
飽 饜也 滿足也
01:32:29
辭海說這個飽字
01:32:31
就是饜
01:32:33
饜的意思就是滿足
01:32:37
所以對於這個饜字
01:32:40
辭海這樣說
01:32:41
饜 音厭 飽也 足也
01:32:46
他說饜
01:32:49
這字和這字厭同音
01:32:52
等於就是飽
01:32:53
等於就是滿足的意思
01:32:57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32:59
放浪 言縱任無檢束也
01:33:04
辭海說放浪
01:33:06
等於就是這樣胡亂非為
01:33:08
不檢討自己
01:33:10
放浪和放蕩意思一樣
01:33:14
人家常說你很放蕩
01:33:16
現在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33:23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
01:33:27
不是孔子 教人家說你讓他餓
01:33:31
這個飽不是吃飽
01:33:34
就是說你不要求 這個佳餚美食
01:33:39
怎樣叫做佳餚
01:33:41
鮑魚 烏魚子
01:33:44
什麼呢 這個 一些魚翅這些高貴料理
01:33:51
你吃 就不求好的東西
01:33:55
吃好吃壞沒關係
01:33:59
這個飽就是滿足
01:34:04
等於就是說一個人
01:34:06
你君子的人啊
01:34:08
吃就說不會求到 說我吃到爽 吃到滿足
01:34:14
有得吃就好了
01:34:15
好壞每一樣都沒關係
01:34:17
吃的飽就好了啊
01:34:19
肚子若填得滿
01:34:21
不要讓他餓就好了啊
01:34:25
現在居無求安這句話
01:34:30
不是孔子教人家說
01:34:33
既然不求安 不然來求危險嗎
01:34:35
不是這樣
01:34:38
就是沒有要求安樂之享
01:34:43
要來這樣扶腳扶手
01:34:47
不然現在 去讓人家馬殺雞
01:34:51
來按摩 去三溫暖
01:34:54
不然來去卡拉OK
01:34:56
不然去呢 這個酒店喝酒
01:34:59
來去划拳么喝
01:35:03
這個居無求安就是 不要求這個安樂的享受
01:35:11
一個人 若超過安樂就會放浪
01:35:15
就不守規矩
01:35:18
若不守規矩就會失了道德
01:35:23
所以一個君子的人啊
01:35:26
應該你要救天下
01:35:28
一些這些迷迷惘惘的人
01:35:31
來要做自己的任務責任
01:35:36
自己置身在說吃… 我沒有想要吃享受吃好
01:35:44
住 我沒有想說 要要來享受
01:35:47
來去受到這個安樂
01:35:51
所以你就要想說
01:35:53
修行人吃得飽
01:35:55
吃好 吃壞沒有關係
01:35:58
修行人若只有 若能過日子就好
01:36:02
不用求什麼享受
01:36:04
意思是這樣
01:36:06
你不要把他當做說
01:36:09
這個吃不求飽
01:36:11
住不要求平安
01:36:13
這樣就糟了
01:36:16
所以呢 在道德經 才一句話這樣說
01:36:21
不貴難得之貨
01:36:24
使民不為盜
01:36:27
不見可欲
01:36:29
使心不亂
01:36:33
說一個人
01:36:36
你不要重視說
01:36:38
真的 難得的價值東西
01:36:44
比如說一些古董
01:36:47
一些呢 這個金銀珠寶
01:36:52
我們不要去貴重它
01:36:56
可以讓我們人
01:36:58
不要生出這個賊的心
01:37:02
因為一個人 若貪就會做賊啊
01:37:06
你不要看到 你想要的東西
01:37:11
讓你的心不要亂
01:37:15
因為一個人若貪 自然心就會亂啊
01:37:18
人家穿那麼美 我怎麼穿這麼醜
01:37:21
人家吃這麼好 我怎麼吃這麼差
01:37:24
所以自然 你就生出貪心出來
01:37:29
所以在這個寒山拾得
01:37:32
那個拾得子裡面這樣說
01:37:37
身貧未是貧
01:37:38
神貧初是貧
01:37:41
身貧能守道
01:37:43
名為貧道人
01:37:45
神貧無智慧
01:37:47
果受餓鬼身
01:37:49
餓鬼比貧道
01:37:51
不如貧道人
01:37:54
說我們人若貧不是貧
01:37:59
一個人的精神若貧 才是真的貧
01:38:05
怎樣叫做精神貧
01:38:08
不懂道理啊
01:38:11
一個人身體貧 不過他會守道啊
01:38:16
這個名字就是叫做貧道人
01:38:19
所以修行人 人家說貧道不說富道
01:38:24
你的精神若貧 就沒有智慧啊
01:38:30
你沒有智慧的人 就會生出貪
01:38:33
貪呢
01:38:35
你死之後 往餓鬼道下去啊
01:38:39
你做餓鬼和做貧道 哪一項比較好
01:38:45
我再說 也說做貧道比較好啊
01:38:49
讓你人生眼睛睜開很享受
01:38:52
死之後 往餓鬼道下去很慘的
01:38:56
你雖然在生沒有什麼享受
01:38:59
不過死後做神 做佛
01:39:03
看哪一項比較好啊
01:39:06
所以楞嚴經這樣說
01:39:10
貪心不除
01:39:11
塵不可出
01:39:13
縱有多智
01:39:14
禪定現前
01:39:16
如不斷貪
01:39:17
必落邪道
01:39:21
說一個人貪心若不除掉
01:39:25
你絕對沒辦法了脫生死
01:39:28
塵就是凡塵
01:39:30
絕對沒辦法了脫生死
01:39:32
雖然說 你這樣坐禪練得很好
01:39:38
像說好比像老師說的說
01:39:40
練金丹練到說會真人出竅
01:39:46
你禪定現前 有辦法出竅
01:39:50
你這個貪若沒有斷掉
01:39:53
一定是往邪道下去
01:39:57
所以我們世間人啊很要緊
01:40:01
這個貪瞋癡 這個貪一定要除掉
01:40:05
所以中庸才會跟我們說
01:40:09
子思看到一個詩經說
01:40:13
好的衣服穿裡面
01:40:15
壞的衣服穿外面
01:40:18
他才想到說
01:40:19
一個修行人啊 內涵比較要緊
01:40:23
不用弄這個表面 說你多厲害
01:40:27
你話再怎麼會說 你人才又更好
01:40:33
就是都沒有用
01:40:35
也是要修 這個內涵比較要緊
01:40:39
今晚說來到這裡 時間的關係
01:40:42
就是暫且告一段落
01:40:47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40:51
我們現在來翻四十四頁
01:41:02
第三行
01:41:05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41:08
故君子之道
01:41:12
闇而日章
01:41:16
小人之道
01:41:18
的然而日亡
01:41:23
他說所以我們君子
01:41:26
來在行這個中庸的道
01:41:29
他所做是大道大德
01:41:34
所以老子呢
01:41:36
在道德經說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01:41:43
在這個表面上
01:41:46
他是沒有現出那個文采
01:41:52
但是他的美在這個內心
01:41:58
一久 自然一日一日…
01:42:02
他那個德 就會顯明在這個表面
01:42:08
若小人他是反中庸的道
01:42:12
所以他所做的 是小道下德
01:42:17
好比像道德經所說的說
01:42:19
下德不失德
01:42:21
是以無德也
01:42:24
小人在表面上
01:42:26
是這樣做得很好看
01:42:31
他的美 漂亮表在這個外面
01:42:36
沒有這個內在的美德
01:42:38
一久 自然就一日一日…
01:42:41
就消失著這個德行
01:42:47
變成一個小道下德
01:42:50
對本文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42:55
曰君子之道者
01:43:00
指中庸之道也
01:43:03
闇然 隱晦不顯露之意
01:43:09
章 顯明之義
01:43:13
日章者
01:43:15
言日久 自然顯露其明之謂也
01:43:20
小人之道者
01:43:23
云反中庸之謂
01:43:27
的 明也
01:43:29
的與章同義
01:43:33
的然者
01:43:34
顯明其才華之意也
01:43:39
亡 消失之義
01:43:41
日亡者
01:43:43
言日久 自然消失其明之謂也
01:43:47
夫君子行中庸之道
01:43:52
闇然潛修
01:43:54
無跡可見
01:43:57
而其大道上德
01:43:59
日久自然顯露其明也
01:44:03
小人反中庸之道則非然
01:44:08
恐人不知其才華
01:44:11
凡事明顯表現於外
01:44:15
以欲人知
01:44:17
而其小道下德
01:44:20
日久自然消失其明也
01:44:24
故曰
01:44:25
故君子之道
01:44:27
闇然而日章
01:44:29
小人之道
01:44:31
的然而日亡也
01:44:34
這裡面六個注解 首先做個說明
01:44:38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44:43
闇 隱晦也
01:44:46
中庸君子之道
01:44:49
闇然而日章
01:44:51
蓋君子惡其文之彰著
01:44:56
故有隱晦之義
01:45:00
現在辭海這樣跟我們說
01:45:04
闇就是隱晦
01:45:07
好比那個光把它隱藏住
01:45:10
顯現不出來
01:45:13
所以在中庸 說一句君子之道
01:45:16
闇然而日章
01:45:19
你要知道君子是討厭
01:45:22
這個文采顯在外面
01:45:27
所以呢 他就有好比那個光
01:45:31
把它隱藏住的那個意思
01:45:34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45:38
章 明也
01:45:40
章等於就是光 那個明的意思
01:45:44
注解第三 中庸第二章裡面一句話
01:45:50
仲尼曰
01:45:51
君子中庸
01:45:52
小人反中庸
01:45:56
中庸第二章裡面說
01:46:00
孔子 仲尼 就是孔子的字號
01:46:04
說孔子說君子的人 是走中庸的路
01:46:09
若小人是違反中庸的
01:46:13
注解第四 辭海這樣說
01:46:17
的 明也
01:46:19
禮中庸
01:46:21
故君子之道
01:46:24
闇然而日章
01:46:26
小人之道
01:46:27
的然而日亡
01:46:30
辭海說這個的是明
01:46:33
所以這個的 和這個章意思一樣
01:46:38
在禮記中庸篇
01:46:41
說君子的道
01:46:44
那個光蓋住了
01:46:47
但是久了以後 來自然會現出來外面
01:46:52
小人的道他的光在外面
01:46:56
不過久了以後 那個光就消失去了
01:47:01
注解第五 辭海這樣說
01:47:04
才華
01:47:06
謂才美表見於外者
01:47:10
辭海說才華就是
01:47:12
他的才的美
01:47:15
好比說 他的一種的才華美啊
01:47:19
表現在外面
01:47:22
注解第六 辭海這樣說
01:47:25
亡 失也
01:47:26
亡就是消失的意思
01:47:30
現在看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47:34
現在說君子之道
01:47:38
就是指中庸的道
01:47:42
現在說闇然
01:47:45
是隱晦那個光 不顯露的意思
01:47:51
章就是顯明的意思
01:47:54
日章就是說 久了以後自然…
01:47:59
那個光顯露那個外面啊
01:48:04
這樣非常的光明
01:48:08
現在說小人的道
01:48:10
就是違反中庸的意思
01:48:15
這個的 也是明
01:48:18
這個的和章 兩個字意思一樣
01:48:23
現在說的然這句話
01:48:25
就是顯明著他的才華 在外面的意思
01:48:31
亡就是消失
01:48:34
日亡就是久了以後自然 就消失這個光的意思
01:48:41
我們要知道君子都 行著這個中庸的道
01:48:48
他靜靜地修
01:48:51
沒有人知道
01:48:53
沒有那個行跡讓你看得見
01:48:57
不過他所做的 大道這個上德
01:49:02
久了以後自然 就顯露這個光出來
01:49:06
雖然他不要讓人知道
01:49:08
自然而然人家就知道
01:49:12
小人是違反中庸的道
01:49:17
和君子就不一樣
01:49:21
他的德行怕人家 不知道他的才華
01:49:27
做什麼事情 都明顯表現在外面
01:49:33
為了要讓人家知道
01:49:36
所以他所行的 就是小道這個下德
01:49:41
所以道德經才說
01:49:42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01:49:48
他這個德 一久就消失這個光啊
01:49:53
久了 龜腳就跑出來了
01:49:56
所以才說故君子之道
01:49:58
闇然而日章
01:50:00
小人之道
01:50:01
的然而日亡也這句話
01:50:06
我們現在又看下文下去
01:50:11
君子之道
01:50:14
淡而不厭
中庸
34/38部影片
中庸 1
中庸 2
中庸 3
中庸 4
中庸 5
中庸 6
中庸 7
中庸 8
中庸 9
中庸 10
中庸 11
中庸 12
中庸 13
中庸 14
中庸 15
中庸 16
中庸 17
中庸 18
中庸 19
中庸 20
中庸 21
中庸 22
中庸 23
中庸 24
中庸 25
中庸 26
中庸 27
中庸 28
中庸 29
中庸 30
中庸 31
中庸 32
中庸 33
中庸 34
中庸 35
中庸 36
中庸 37
中庸 38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416000101
8428761b-8d2b-4521-b2ac-74dd10da23da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