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弘道探索6台
深度進修7台
入門精華8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庸 2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中庸 2
6545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4月15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4
我們現在就來看 修真錄這段文
00:02:21
道家云大道無情者
00:02:27
非無情感之謂也
00:02:32
人無情感則如木石之類
00:02:38
是執空也
00:02:41
道家云大道無情者何
00:02:47
當喜而喜 喜而不過其常度
00:02:52
當怒而怒 以慈愛之心言之苦切
00:02:58
當哀而哀 哀而不傷其心
00:03:03
當懼而懼 常存戒懼心而無有恐懼心
00:03:10
當愛而愛 吝嗇於奢侈而不吝嗇於善
00:03:18
當惡而惡 惡而發四無量心
00:03:23
憐憫感化他
00:03:26
當欲而欲 欲功果而不欲名利也
00:03:31
這裡面 兩個注解首先做說明
00:03:36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03:40
愛 嗇也
00:03:44
愛等於就是小氣的意思
00:03:47
這個嗇就是 我們說的小氣
00:03:51
節儉和小氣不一樣
00:03:54
節儉是省自己 小氣是省他人
00:03:59
所以辭海又說
00:04:00
嗇 愛濇也
00:04:03
按愛濇即慳吝
00:04:06
方言
00:04:07
凡貪而不施 或謂之嗇
00:04:12
嗇是什麼 就是愛濇
00:04:14
這個愛濇就是小氣的意思
00:04:17
慳吝就是小氣
00:04:20
所以方言裡面說
00:04:22
一個人貪欲
00:04:24
一毛錢也捨不得拿出來
00:04:26
不想要布施這個叫做嗇
00:04:31
注解第二 佛學辭典這樣說
00:04:35
四無量心
00:04:38
一慈無量心
00:04:41
能與樂之心也
00:04:44
二悲無量心
00:04:46
能拔苦之心也
00:04:50
三喜無量心
00:04:52
見人離苦得樂
00:04:55
生慶悅之心也
00:04:58
四捨無量心
00:05:01
如上三心 捨之而心不存著也
00:05:06
即無住心
00:05:09
佛學辭典說 什麼叫做四無量心
00:05:14
第一就是慈的無量心
00:05:17
有辦法讓人快樂的無量心
00:05:21
這就是什麼 等於現在說的財施
00:05:25
第二悲無量心
00:05:28
有辦法拔苦之心
00:05:31
等於現在說的法施
00:05:35
第三喜無量心
00:05:38
看人離苦來得樂
00:05:40
我們幫他高興的心
00:05:44
第四捨無量心
00:05:47
現在將這三樣
00:05:49
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
00:05:54
這三樣都要捨掉 不要放在心上
00:06:00
等於就是無所住心
00:06:04
對於這個第四點 怕你聽不太懂
00:06:08
我解釋清楚一點
00:06:10
比如說慈無量心是財施啊
00:06:15
做了之後就要捨掉了
00:06:17
不要說某人是我救他的
00:06:20
某人我拿了多少錢援助他
00:06:24
這樣就沒有捨的無量心
00:06:29
悲無量心
00:06:32
就是好比說我在講道
00:06:35
喔 我講道度了好多人
00:06:37
這樣就沒有捨的無量心了
00:06:41
要捨掉就對
00:06:44
喜無量心
00:06:47
等於就是說 啊 某人以前做壞事
00:06:51
現在改過自新 我好高興這樣
00:06:55
常常說給別人聽
00:06:57
這個也不可以
00:06:59
總而言之做了之後 就不要去想了
00:07:02
這樣說較快
00:07:04
就是無所住心
00:07:09
現在修真錄 這樣說跟我們說
00:07:13
他說我們道家 有一句話大道無情
00:07:19
大道無情 有人會誤會啊 誤會說無情無義
00:07:24
不是 大道無情 並不是沒情感的意思
00:07:32
一個人你若沒有情感 就好比像木頭
00:07:37
好比像石頭一樣 這變成執空
00:07:43
我們道家所說的 大道無情是什麼
00:07:49
應該高興要高興
00:07:52
高興不能超過
00:07:55
應該生氣要生氣
00:07:58
用那個慈愛的心 來勸告人家
00:08:04
應該悲哀要悲哀
00:08:07
但是悲哀不能傷我們的心
00:08:10
對於這個喜怒哀 這三樣前面說過了
00:08:17
不用重複詳細解釋
00:08:21
現在接下去第四種
00:08:23
當懼而懼
00:08:26
應該怕 懼就是怕 畏懼
00:08:30
我們應當怕要怕 怕什麼
00:08:34
要存一個戒懼的心
00:08:36
什麼叫做戒懼心
00:08:39
我不知有沒做錯
00:08:42
我講話不知有沒得罪人
00:08:46
要小心 做事 講話都要小心
00:08:51
要謹言慎行 這就是戒懼心
00:08:57
但是你不能有恐懼心
00:09:01
好比說走路 不知鬼有沒有跟在後面
00:09:03
不用怕那些啦
00:09:07
可以戒懼心不可有恐懼心
00:09:14
應該要小氣的時要小氣
00:09:17
愛就是小氣嘛
00:09:19
小氣什麼 侈奢浪費
00:09:24
人家請客一桌辦一萬
00:09:27
不然我們辦一萬五 不可以
00:09:30
人家若辦一萬 我們辦五千就好
00:09:33
人家辦五千 我們辦三千就可以
00:09:36
較節省一點
00:09:38
這就是小氣於侈奢浪費
00:09:42
但是不要小氣於行善
00:09:45
人家拿五千 我拿三千就好了
00:09:49
你想說人家拿五千
00:09:50
我們就做得到 我們拿一萬沒關係嘛
00:09:53
不要小氣於善
00:09:58
應該討厭你要討厭
00:10:02
這個惡就是討厭 不是惡
00:10:06
應該討厭要討厭
00:10:08
討厭什麼 你討厭那個人做壞事
00:10:12
但是你要發四無量心
00:10:15
要可憐他感化他
00:10:20
是討厭那個人做惡
00:10:24
但是你是討厭那個惡
00:10:27
不是討厭那個人
00:10:29
你反而是要發那個 憐憫的心去感化他
00:10:36
應該希望 這個欲就是希望嘛
00:10:39
應該希望要希望
00:10:42
我們希望什麼
00:10:43
希望造功造果 你不要希望要名要利
00:10:51
這個就是什麼
00:10:52
這個就是中和的道理
00:10:56
現在接下去看本文
00:11:02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00:11:09
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00:11:16
他說中是什麼
00:11:19
就是天下萬物的本性
00:11:26
若是和呢
00:11:29
和就是天下間的人 共同要走的路
00:11:36
對於本文我們 來看朱熹夫子的說明
00:11:41
大本者 天命之性
00:11:48
達道者 循性之謂也
00:11:54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
00:11:58
道之用也
00:12:02
朱熹夫子說大本是什麼
00:12:06
就是我們的天命之性 就是我們的本性
00:12:12
達道是什麼
00:12:15
就是照我們 本性在走的這條路
00:12:20
天下自古至今 全部所共同走的路
00:12:27
由 由就是經由
00:12:30
這就是道的應用
00:12:36
看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0:12:40
喜怒哀樂之未發
00:12:45
則寂然不動之本性
00:12:49
此謂之中
00:12:52
乃第九識
00:12:55
心之本體
00:12:57
故曰天下之大本
00:13:02
感而遂通
00:13:04
行純善軌道
00:13:07
無所乖戾
00:13:09
此謂之和
00:13:11
乃第八識心之正
00:13:15
故曰天下之達道
00:13:20
動而偏右亦偏左
00:13:23
善惡搖搖不定
00:13:26
脫離常軌
00:13:28
此謂之念
00:13:30
乃第六識心之邪
00:13:33
可曰天下之末流
00:13:39
現在呂純陽祖師 這樣跟我們說
00:13:44
祂說高興 生氣 悲哀 快樂
00:13:50
我們還沒發出來的時候
00:13:54
就是我們人 寂然不動的本性
00:13:59
這個叫做中
00:14:02
就是我們人的第九識
00:14:06
就是我們心的本體
00:14:09
所以才叫做天下之大本
00:14:14
現在對這個外境
00:14:19
感而我們的心就動了
00:14:24
來走著純善的軌道
00:14:30
一點違背也沒有
00:14:33
這個叫做和
00:14:36
也是我們人 的第八識這個正心
00:14:40
所以才說天下之達道
00:14:45
假使一個人的心若動
00:14:48
若不是偏右就是偏左
00:14:52
等一下善 等一下惡 搖搖不定
00:14:57
脫離了經常的軌道
00:15:01
這就是我們的妄念
00:15:04
也是我們人的第六識
00:15:06
就是我們的邪心
00:15:09
可以說是天下的末流
00:15:12
走到這個末路去了
00:15:17
再接下去我們再看本文
00:15:35
致中和
00:15:38
天地位焉
00:15:42
萬物育焉
00:15:46
說如果你若有辦法 做到中和這個地步
00:15:55
推及到天地中和
00:16:01
一年四季不亂
00:16:08
推及到萬物的中和
00:16:12
萬物都會順利發育生長
00:16:23
現在接下去 再看本文下去
00:16:29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
00:16:39
首明道之本 原出於天而不可易
00:16:50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00:16:58
次言存養省察之要
00:17:02
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00:17:11
現在這句話不是子思說的
00:17:15
這等於是朱熹夫子
00:17:18
要來編這個中庸 的時候所補充說的話
00:17:26
右邊這章是子思 傳述孔子傳授意思說的
00:17:37
首先來說明 道的本源是出自天命
00:17:44
不能去改變的
00:17:47
等於就是說天命之謂性
00:17:49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這三句
00:17:55
實際上這個道體 又是具備於自己的身上
00:18:03
不能分開的
00:18:07
這個道本來 就在我們的身上
00:18:10
就是中庸說的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
00:18:14
可離非道也這兩句
00:18:18
再接下去就來說明
00:18:21
尊心養性 和檢點研究的重要
00:18:28
就是指說
00:18:29
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等五句
00:18:35
你看本文
00:18:37
不然再拖下去太長
00:18:40
最後再說明聖人 來化育的功效最高的境界
00:18:48
就是說這一句話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這句
00:18:57
再接下來
00:19:01
蓋欲學者於此
00:19:06
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00:19:11
以去夫外誘之私
00:19:15
而充其本然之善
00:19:19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00:19:26
他說現在 說第一章這個用意
00:19:34
就是要求學道的人 在中庸上面用功
00:19:43
反過來要用功不是講外面 是求於我們自己
00:19:56
而且讓我們自己所得 來悟出這個道理
00:20:04
拋棄由外面 所引誘而起的事實
00:20:10
培養充實 大家本來就有的善性
00:20:17
好像三字經所說的 人之初 性本善
00:20:22
本來善性 就是我們人的本性
00:20:28
他說這個楊氏
00:20:31
楊氏就是指這個楊時
00:20:34
算是我們過去的前賢
00:20:43
這個楊氏所解釋 這個中庸全篇的綱要
00:20:51
就是第一章
00:20:56
我們朱熹的學問 這個起源出於楊時
00:21:06
楊時享壽八十三歲
00:21:11
是公元一千零五十三年
00:21:16
到公元一千 一百三十五年的中間
00:21:21
朱熹夫子是享壽七十一歲
00:21:27
是公元一千一百三十年
00:21:30
到公元一千二百年
00:21:35
楊時死的時候 朱熹剛好六歲
00:21:40
對於這個楊時 是我們儒家一個大學者
00:21:49
我們現在說這本的中庸 是這個楊時所評論
00:21:57
朱熹夫子 把它拿來用的就對
00:22:01
我們現在看
00:22:03
中國人名大辭典 裡面一句話
00:22:08
楊時 將樂人
00:22:14
字中立
00:22:17
學於程顥
00:22:21
顥死復學於程頤
00:22:25
高宗時 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00:22:31
致仕以著書講學為事
00:22:37
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
00:22:43
朱熹之學
00:22:44
其源皆出於楊時
00:22:48
學者稱龜山先生
00:22:52
著書有二程粹言及龜山集
00:23:02
對於本文 我們來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00:23:17
中國人名大辭典說
00:23:20
這個楊時 是中國這個將樂人
00:23:25
他的字號叫做中立
00:23:32
他的學問起初是在這個程顥
00:23:40
我剛唸錯了
00:23:42
這個唸顥才對
00:23:45
顥啦 程顥
00:23:48
學道出於這個程顥
00:23:52
這個程顥死之後又跟隨程頤
00:23:57
這是兩兄弟就對了
00:23:59
現在說二程 我們說程子等於就是兩個
00:24:06
在宋朝高宗的時候
00:24:12
官做到龍圖閣直學士
00:24:17
等於現在的 大學教授就對了
00:24:24
後來退休之後
00:24:29
他就全部 來著作書 來講學
00:24:38
講學 什麼叫做講學
00:24:39
像我現在就叫做講學 教學就對了
00:24:46
在東南學者
00:24:48
就是東方的學者 和南方的學者
00:24:52
都把他推薦 這個楊時就是程氏的正宗
00:24:58
他等於得到程子的衣缽
00:25:06
若是朱熹的學問啊 起源都從這個楊氏出來
00:25:17
我們一般的學者稱呼 這個楊時叫做龜山先生
00:25:26
他的著作 有二程粹言和這個龜山集
00:25:34
這是我們中國人名大辭典 裡面跟我們所說的
00:25:47
但是呢 他這位楊時 是一個很苦學的人
00:25:54
現在的人學道 沒人這麼努力
00:26:01
為什麼我說 學道沒這麼努力
00:26:03
現在學道有時候 幫你寫在黑板上
00:26:07
不用吃苦 抄好好的給你 有的還嫌辛苦
00:26:14
古時候這個楊時 他要學道之時
00:26:20
受了多少苦你知道嗎
00:26:23
不是說拜師 讀書要認識幾個字
00:26:27
隨便的說你簿子 給我抄一下這樣就可以
00:26:33
我們看 朱子語錄裡面一句話
00:26:38
游酢 楊時初見伊川
00:26:45
伊川瞑目而坐
00:26:48
二子侍
00:26:51
既覺曰
00:26:52
尚在此乎 且休矣
00:26:56
出門
00:26:56
門外雪深一尺
00:27:01
這裡面 三個注解首先做說明
00:27:06
辭海這樣說
00:27:08
游酢 宋建陽人
00:27:11
字定夫
00:27:13
學者稱廌山先生
00:27:17
與楊時同師二程
00:27:21
元豐間登進士第
00:27:24
累官太學博士
00:27:30
辭海說 游酢是宋朝建陽的人
00:27:36
他的字號叫做定夫
00:27:39
一般學者稱呼廌山先生
00:27:45
他和楊時同拜二程
00:27:50
二程就是程子兩兄弟
00:27:58
在宋朝元豐年間考上進士
00:28:06
官做到太學的博士
00:28:10
二程辭海說
00:28:14
二程 謂宋儒程顥 程頤兄弟也
00:28:22
辭海說二程 就是宋朝的學者
00:28:27
這個程顥和程頤兩兄弟
00:28:31
注解第二辭海這樣說
00:28:35
程頤宋洛陽人
00:28:38
字正叔
00:28:40
世稱伊川先生
00:28:43
與兄顥同受學於周敦頤
00:28:51
辭海說程頤 是宋朝洛陽的人
00:28:54
字號叫正叔
00:28:58
一般社會上 稱呼叫做伊川先生
00:29:02
和他的哥哥這個程顥
00:29:05
同拜這個周敦頤為師父
00:29:10
注解第三辭海這樣說
00:29:13
瞑目 謂閉目也
00:29:15
瞑目就是眼睛閉起來
00:29:20
現在看這個朱子語錄
00:29:24
說這個游酢和楊時 剛開始要拜師
00:29:32
見到這個程子伊川先生
00:29:39
要來問他道理都不理睬
00:29:43
眼睛閉起來的在那邊坐
00:29:47
二子就是指游酢和楊時
00:29:51
看他眼睛閉上在那邊坐 不敢吵他 也不敢叫他
00:29:56
站在他的旁邊 站很久了
00:30:04
這個程子眼睛才張開
00:30:08
覺就是眼睛張開
00:30:11
朝他們兩人看一下怎麼說
00:30:14
欸 你們現在還在那裡站 可以回去了
00:30:20
休就是休息
00:30:22
說你們現在可以回去了
00:30:24
特地要拜師要問道理 也沒說半句話
00:30:30
讓他們站在旁邊
00:30:33
眼睛一張開 就叫他們回去
00:30:36
兩個人鼻子一摸就出去
00:30:40
出去到外面雪 這樣一尺深
00:30:44
腳這樣一踩 雪一尺深
00:30:47
真的雪一踩一尺深
00:30:51
你們這裡 有跟我們去北海道就知道
00:30:54
那不是只有一尺而已
00:30:56
我踩下去 就到大腿了看有多深
00:31:01
所以你想說 來的時候天氣很好
00:31:06
站在他的身邊
00:31:08
外面好像 我們這裡下雨 下雪
00:31:12
等到他眼睛張開 叫他們回去
00:31:15
雪已經一尺深了
00:31:18
學道學到這麼辛苦 一趟又一趟的求道
00:31:25
現在拜託你們來讀 教你們又沒錢
00:31:31
這樣還沒有人要
00:31:37
所以可以說當時在求學
00:31:41
好比像我們一般俗語說的
00:31:44
千里求書 萬里求口訣
00:31:47
以前在學道可以說很辛苦
00:31:53
我們今晚說到這裡
00:31:56
因為時間的關係
00:31:58
我們說到這裡暫告一段落
00:32:02
下文等到下期再來分解
00:32:07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32:13
我們現在翻第十六頁
00:32:17
小字的第二行
00:32:22
後面算起來第五字
00:32:26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32:28
蓋欲學者於此
00:32:33
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00:32:39
以去夫外誘之私
00:32:43
而充其本然善
00:32:46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也
00:32:52
對於這個楊氏我們上期 有引中國名人大辭典
00:33:00
講到他的史蹟
00:33:03
今晚進一步
00:33:06
來看歷代名人勝跡大辭典 裡面所記載的
00:33:12
我們再來做參考
00:33:16
楊時 將樂人 字中立
00:33:24
北宋熙寧進士
00:33:29
於晚年隱居龜山
00:33:34
故人稱龜山先生
00:33:39
師事於程顥 程頤
00:33:45
歷知瀏陽蕭山和荊州教授
00:33:56
後以龍圖閣直學士 退居故鄉龜山
00:34:06
其哲學主張 致知必先於格物
00:34:12
被東南後學奉為程氏正宗
00:34:17
著有龜山集
00:34:26
在歷代名人 勝跡大辭典這樣說
00:34:33
說這個楊時是將樂的人
00:34:39
將樂就是 現在的福建省將樂縣
00:34:47
他的字號叫做中立
00:34:51
在這個北宋 熙寧年間中了進士
00:35:01
年紀大了就隱居龜山
00:35:05
這個龜山 不是我們台灣的龜山
00:35:09
是大陸的龜山
00:35:12
所以人人稱呼他 為龜山先生
00:35:19
他拜師是這個程顥 和程頤 這個二程
00:35:28
歷知 這個知是什麼 知就是做官
00:35:34
我們以前若縣長叫做知事
00:35:39
所以他經過在這個瀏陽
00:35:47
瀏陽就是這個湖南省
00:35:51
蕭山就是現在的浙江省
00:35:55
荊州就是現在的 湖北省江寧縣做教授
00:36:01
教授就是 現在好比像大學教授教書
00:36:05
後來以龍圖閣直學士退休
00:36:12
回去故鄉的龜山
00:36:15
就是在福建省 這個將樂縣的北邊
00:36:21
他哲學的主張 就是說致知…
00:36:28
你若要致知 一定要首先格物
00:36:32
致知格物 是在大學裡的一句話
00:36:40
所以在東南的 一些後學的學者
00:36:46
尊稱他為程氏的正宗
00:36:51
他的著作有龜山集
00:36:57
那麼說這個致知在格物
00:37:00
我們現在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37:06
致者 運用之義
00:37:12
知者良知也
00:37:17
吾心本有不假外求
00:37:23
則智慧也
00:37:26
格者 正也
00:37:32
正者 正其不正也
00:37:38
物者 物欲也
00:37:41
故格物是去欲心之不正
00:37:46
意念所在
00:37:47
皆清淨而無貪欲
00:37:51
意念所起
00:37:53
以全其能阻止物欲者也
00:37:58
故人若欲開智慧
00:38:03
必先去欲心之不正
00:38:06
此乃程氏正宗之哲學主張
00:38:11
致知必先於格物之謂也
00:38:17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38:21
說致是什麼 致就是運用
00:38:26
知是什麼 知就是良知
00:38:31
我們儒家講良知就 好比像他們佛教說的智慧
00:38:38
就是我們人本來就有的
00:38:41
智慧並不是從外面求來的
00:38:46
知識才是從外面得來的
00:38:48
我們在外面所學的是知識
00:38:52
智慧是本來 在我們心中就有的
00:38:57
就是我們的智慧
00:39:01
格就是正
00:39:05
什麼叫做正
00:39:06
正就是要糾正
00:39:08
現在這個正就是糾正
00:39:10
糾正我們人的不正
00:39:15
物就是我們人的物欲
00:39:22
所以呢 格物就是 要去這個欲心之不正
00:39:26
等於就是要去除貪欲
00:39:30
我們意念所在 全都清淨沒有貪欲
00:39:36
意念所生
00:39:39
起 起就是生
00:39:41
意念所生
00:39:43
全部有辦法 來阻止我們人的物欲
00:39:49
所以一個人你想要開智慧
00:39:54
大家說我的智慧怎麼不開
00:39:56
你若要開智慧就要 首先去除欲心的不正
00:40:03
一個人若有貪欲的心 你的智慧永遠不開
00:40:08
這樣說較快
00:40:10
這就是程氏的正宗 哲學的主張
00:40:15
致知要必先格物的道理
00:40:22
那麼說到致知在格物
00:40:28
這個本來就是 大學主要的經文
00:40:33
我們現在引大學做參考
00:40:37
致知在格物
00:40:41
物格而后知至
00:40:48
對於這個后字 我們現在看辭海的說明
00:40:53
后通後
00:40:56
禮大學
00:40:58
知止而后有定
00:41:03
這個后 後來寫這個後
00:41:08
若以前的后都寫這字
00:41:12
所以才引禮記大學篇 說知止而后有定
00:41:19
所以現在大學的最前一章
00:41:25
說一個人你要運用智慧
00:41:30
一定要阻止物欲
00:41:34
物欲若阻止之後
00:41:38
我們的智慧就開了
00:41:42
所以司馬光才這樣說
00:41:46
致知二字
00:41:49
是千古聖學之秘
00:41:55
此是孔門正法眼藏
00:42:00
從前儒者多不曾悟到
00:42:05
格為扞
00:42:08
格物為謂扞物欲也
00:42:15
現在我們這裡面 有兩個注解首先做說明
00:42:24
正法眼藏者
00:42:29
不偏不曲曰正
00:42:35
眼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00:42:38
曰法眼
00:42:40
其眼非一般肉眼見
00:42:43
乃以心悟
00:42:45
無形無狀
00:42:48
藏於第八識之藏識
00:42:51
故名藏也
00:42:56
修真錄說正法眼藏是什麼
00:43:02
不會偏不會歪曲這就是正
00:43:08
眼睛有辦法 看出一切法門這個智慧
00:43:14
這個叫做法眼
00:43:17
但是法眼並不是 一般的眼睛肉眼所看的
00:43:25
法眼是用 我們的心去開悟的
00:43:29
是無形無狀的
00:43:32
是藏在第八識的藏識 所以才叫做藏
00:43:41
注解第二辭海這樣說
00:43:45
扞 禦也 衛也 止也
00:43:50
這個扞呢
00:43:52
等於可以注解說抵抗 保衛 制止的意思
00:44:02
現在在這裡 等於就是說制止的意思
00:44:07
所以司馬光這樣說
00:44:11
致知兩字
00:44:14
就是自古以來 這個聖人學問的奧秘
00:44:23
這是我們孔子以來
00:44:29
孔門就是學孔子的學問 就是叫做孔門
00:44:35
正法的眼藏
00:44:38
以前一些儒家的學者 都沒悟出這個道理
00:44:45
這個格就是制止
00:44:50
格物等於 就是制止物欲的意思
00:44:57
我們現在 司馬光來說這句話
00:45:02
司馬光他說孔門的正法眼藏
00:45:09
但是本來這個正法眼藏 是佛家的術語
00:45:17
司馬光是 藉著佛家的術語來表達
00:45:23
這個致知格物的重要性
00:45:28
所以若說到這個正法眼藏
00:45:31
有的現在 有的一些宗教的派門
00:45:35
說正法眼藏是指玄關 其實不是這樣
00:45:42
這個正法眼藏我們來引 一個佛光大辭典的說明
00:45:49
正法眼藏
00:45:52
又作清淨法眼
00:45:55
即依徹見真理之智慧眼
00:46:02
透見萬德秘藏之法
00:46:07
亦即佛內心之悟境
00:46:14
佛光大辭典說 正法眼藏是什麼
00:46:20
有時候叫做清淨的法眼
00:46:25
依徹底看出 真理的智慧的眼睛
00:46:32
等於就是正法眼
00:46:36
徹底看出 所有萬德秘藏的法
00:46:42
這個就是叫做藏
00:46:45
也可以說是這個佛 的內心開悟的境界
00:46:53
我們再看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46:56
正法眼藏又曰清淨法眼
00:47:01
正為佛心之德名
00:47:04
此心徹見正法
00:47:06
故曰正法眼
00:47:09
深廣而萬德含藏
00:47:12
故曰藏
00:47:14
法華經所謂佛知見也
00:47:19
對於這個知見首先做說明
00:47:22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47:25
佛知見
00:47:27
了知照見諸法實相 之佛智慧
00:47:33
佛學大辭典說佛知見
00:47:36
就是了解知道 看出一切法的實相
00:47:42
佛的智慧叫做佛的知見
00:47:48
所以我們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47:52
正法眼藏 有時候叫做清淨法眼
00:47:57
這個略就是這個文 跟佛光大辭典有點重複
00:48:03
所以才把它簡略起來
00:48:07
他說正是什麼 正就是佛祖心的德名
00:48:14
這個心徹底看出正法
00:48:19
所以才叫做正法眼
00:48:23
這個正法眼呢 說深 深不見底
00:48:28
說廣無邊際
00:48:31
可以說萬德 都含藏在這個裡面
00:48:37
所以才叫做藏
00:48:40
我們若法華經 就是叫做佛知見
00:48:43
就是正法眼藏
00:48:47
另外對於這個 致知格物這個問題
00:48:51
來看王陽明先生的解釋
00:48:57
致知者
00:49:00
非若後儒 所謂充廣其知識也
00:49:07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00:49:13
良知者
00:49:14
孟子所謂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00:49:21
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
00:49:25
不待學而得
00:49:28
是故謂良知
00:49:31
良知是天命之性也
00:49:35
吾心之本體
00:49:38
自然靈照明覺者也
00:49:42
凡意之所發
00:49:45
必有其事
00:49:47
意所在之事謂之物
00:49:51
格者 正也
00:49:53
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
00:49:58
正其不正者
00:50:00
去惡之謂也
00:50:03
歸以正者
00:50:04
為善之謂也
00:50:07
夫是謂格也
00:50:11
這裡面二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50:15
注解第一 孟子這樣說
00:50:19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00:50:26
他說一個人 不用想就會知道
00:50:32
我們一般的學問 就是要去想要去研究
00:50:38
但是我們人這個智慧
00:50:41
良知 良知就是智慧 你不用去想
00:50:46
不是說你學問 很多的人才有智慧
00:50:50
你想六祖不識字 祂就有智慧
00:50:56
這個不用去想 自然有的東西
00:51:00
這個叫做智慧
00:51:03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51:07
是非 分別是與非也
00:51:11
孟子公孫丑
00:51:14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00:51:18
辭海說是非 是要去分別對與不對
00:51:26
對與不對
00:51:30
所以來引著公孫丑篇說
00:51:37
分別對不對的心啊 每個人都有
00:51:42
大家都會分別 不是不會
00:51:47
所以王陽明先生才這樣說
00:51:52
這個王陽明 是明朝儒家的大學者
00:51:59
他說致知
00:52:03
這個致知 並不是一般的學者
00:52:08
後儒就是一般 儒就是學者
00:52:12
並不是一般的學者所說的
00:52:16
說要擴充知識
00:52:21
這個致知並不是要來 擴充我們人的知識
00:52:27
這個知根本不是知識啊
00:52:33
就是要來運用 我們人的心這個智慧
00:52:42
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 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00:52:50
對不對這個心大家都有
00:52:57
是非的心你不用去想 你自然就有了
00:53:05
有的說為什麼 不用想就有了
00:53:07
不然這樣子
00:53:09
無論一個再惡的人
00:53:13
若被治安人員抓去
00:53:17
人家若要錄影…
00:53:20
那就是什麼 那就是良知
00:53:23
良心出現那就是他的智慧
00:53:26
哪需要去想嗎
00:53:30
人家要跟你錄影
00:53:31
說我想想看要不要遮
00:53:33
不用啊 你自然就遮住了
00:53:37
人家說的 良心發現 對不對
00:53:39
這就是你的智慧
00:53:43
不待學而得
00:53:45
不用學 自然你就會知道
00:53:49
別的要學 智慧不用學
00:53:53
你若不相信
00:53:57
比如說我的一個兒子
00:54:01
走路突然跌到水溝去
00:54:04
你難道想說 要學去救他嗎 不用啊
00:54:09
那時你自然良知 我們的智慧
00:54:12
說我們的小孩跌倒了 快點快去救他
00:54:16
這個不用學 這都不用學
00:54:19
自然會知道 不是知識
00:54:22
知識就要學 我們人的智慧不用學
00:54:27
這就是良知
00:54:31
良知就是天命之性
00:54:35
就是我們的天性
00:54:37
天性 他們佛教說是佛性
00:54:39
就是我們的本性
00:54:42
就是我們人心的本體啊
00:54:46
自然會靈照明覺
00:54:49
自然你不用學 會知道的
00:54:54
我們假使 一個人的意念所發
00:54:59
一定就有事情 沒事情意念不會發
00:55:03
一定有一個事情 你的意念才會發
00:55:09
我們意念的地方 的事情這叫做物
00:55:14
格 格就是正
00:55:18
要糾正不正歸於正 就是叫做格
00:55:26
怎樣叫做糾正不正
00:55:30
就是要去惡的意思
00:55:35
歸以正 就是歸於善的意思
00:55:40
等於就是去惡歸善
00:55:45
這個就是什麼
00:55:46
這個就是格啊
00:55:51
我們文引來到這裡
00:55:53
現在我們再來看下文下去
00:55:58
其下十章
00:56:05
蓋子思引夫子之言
00:56:10
以終此章之意
00:56:16
我們現在這個算是第一章 經的第一章
00:56:20
經的第一章 等於就是孔子說的話
00:56:25
子思呢 把它發揚出來
00:56:30
現在以下還有十章
00:56:33
這十章 現在就不是孔子說的話
00:56:38
就是子思要引孔子的話 要徹底把它闡揚出來
00:56:50
這個下面的十章就是這樣
00:56:56
現在話說來到這裡
00:57:01
現在再說一句下去 就拖很久了
00:57:05
時間也剛剛…也沒少你的
00:57:08
時間剛剛好
00:57:11
明天算下期 下期就要進入第二章
00:57:17
就要進入子思
00:57:19
怎樣來將孔子 說的這個話
00:57:23
要把它發揚出來
00:57:26
我們今晚只說到這裡為止
00:57:28
下文呢 等到下期再來分解
00:57:36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57:42
我們現在翻十七頁第一行
00:57:49
今晚從第二章講起
00:57:54
仲尼曰
00:57:56
君子中庸
00:57:59
小人反中庸
00:58:02
君子之中庸也
00:58:05
君子而時中
00:58:08
小人之反中庸也
00:58:10
小人而無忌憚也
00:58:16
現在仲尼就是孔子
00:58:19
孔子這樣跟我們說
00:58:23
君子所做所為 都是照中庸的道理去行
00:58:32
而小人所做所為 是違反中庸的道理
00:58:39
所以君子 今天有辦法合乎中庸
00:58:45
就是他有君子的道德
00:58:49
而且有辦法 時時處於不偏不執的中間
00:58:56
小人違反中庸
00:58:59
就是小人以做事情 什麼都不驚怕的關係
00:59:10
對於本文 我們看朱熹夫子的解釋
00:59:15
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
00:59:21
以其有君子之德
00:59:25
而能隨時處中也
00:59:29
小人之所以反其中庸者
00:59:34
以其有小人之心
00:59:37
而又無所忌憚也
00:59:41
對於這個忌憚首先做說明
00:59:48
辭海這樣說
00:59:50
忌憚
00:59:52
有所畏而知戒慎之謂
00:59:56
禮中庸 小人而無忌憚也
01:00:02
辭海說忌憚
01:00:07
就是做什麼 都心裡有一點驚畏
01:00:15
怕什麼 好比像我們 上期所說的有那個戒懼心
01:00:21
不是恐懼心
01:00:23
他的驚畏就是 知道我們對規矩要謹慎
01:00:31
我不知有沒有犯了規矩 不知有沒犯了法律
01:00:36
會不會做錯了這個意思
01:00:43
所以引禮記中庸說
01:00:47
小人他就沒忌憚
01:00:51
小人他不怕啊
01:00:53
法律歸法律啊
01:00:55
搶得到是我的 搶不到的就隨便他
01:01:00
都是這種心理
01:01:02
若君子就不是 君子做什麼都會驚畏
01:01:07
所以朱熹夫子才說
01:01:10
說君子他所做所為 合乎這個中庸
01:01:19
為什麼他會合乎中庸
01:01:23
就是他有君子的德行
01:01:27
而且他有辦法 隨時處在這個中
01:01:34
處在中就是不會偏
01:01:38
小人會來反中庸是為什麼
01:01:42
就是他有小人的心
01:01:45
而且做事情 什麼都不怕這樣
01:01:50
對於本文我們 再來看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01:56
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者
01:02:02
是由於有君子之道德
01:02:07
而能時時處在正中
01:02:12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
01:02:16
是由於有小人之心
01:02:20
其所作所為皆無所畏懼
01:02:27
故論語季氏篇中
01:02:31
孔子曾言
01:02:33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01:02:38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02:41
說君子他今天有辦法 來合這個中庸是為什麼
01:02:50
他有辦法合中庸 是他有君子的道德
01:02:56
而且時時刻刻 都處在正中
01:03:00
做事情不會偏掉
01:03:04
小人他今天會反中庸 原因在哪裡
01:03:10
就是他有小人的心
01:03:14
他的所做所為
01:03:17
做什麼都不會畏懼
01:03:20
所以我們在論語 這個季氏篇裡面
01:03:25
孔子講了一句話
01:03:28
小人不知道天命 所以做什麼他都不怕
01:03:36
那麼對於這個論語季氏篇
01:03:40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01:03:43
我們來引在黑板做個參考
01:03:50
孔子曰
01:03:54
君子有三畏
01:03:58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01:04:05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01:04:11
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01:04:15
所以論語 季氏第十六篇這句話
01:04:20
這是古文啊 恐怕有的不能了解
01:04:24
所以現在看 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1:04:30
天命者 天之所命
01:04:37
賦與人吉凶 禍福 壽夭者
01:04:42
所謂人造因 而天賦與果報者
01:04:52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01:04:57
君子畏之
01:05:00
其畏一也
01:05:04
大人即聖人也
01:05:07
與天地合其德
01:05:10
君子畏之
01:05:13
其畏二也
01:05:16
聖人之言者
01:05:19
聖人之遺文也
01:05:24
聖人之言代天宣化
01:05:29
君子畏之
01:05:31
其畏三也
01:05:34
故曰
01:05:36
君子有三畏
01:05:38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也
01:05:44
小人即與君子反
01:05:48
不知果報
01:05:51
不信從善吉 從惡凶而不畏
01:05:57
狎 輕慢也
01:06:01
見大人寬容而生輕慢
01:06:05
侮 欺侮也
01:06:08
視聖人之遺文虛妄而欺侮
01:06:13
故曰小人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01:06:18
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也
01:06:24
現在呂純陽祖師 這樣跟我們解釋
01:06:28
天命指什麼
01:06:31
天命就是上天 所賜給我們人的命
01:06:37
要讓我們人吉凶 禍端 福氣 長命 夭壽
01:06:49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01:06:51
我們人造這個因 上天就賜什麼果報給你
01:07:00
這個善惡的果報
01:07:05
好比像這個影子 來跟隨我們的身體
01:07:09
這個形就是我們的身體 我們走到那裡跟到那裡
01:07:13
這個影子
01:07:18
所以君子的人他會敬畏
01:07:22
不要去造惡因 受這個惡果
01:07:27
所以君子的人 他會敬畏 會怕
01:07:32
怕去受到惡報
01:07:36
大人 大人就是聖人
01:07:40
這不是大人小孩的大人
01:07:43
現在這個大人就是指聖人
01:07:46
有的說那麼 乾脆寫聖人就好
01:07:49
寫大人要做什麼
01:07:51
因為這是文章的關係
01:07:54
你這裡畏聖人 又畏聖人之言
01:07:58
這樣這個文就怪怪的
01:08:00
所以大人就是聖人
01:08:02
這個大人因為黑板 的關係我沒下去注解
01:08:08
這出於易經所說的 大人就是聖人
01:08:16
他說聖人啊 他合於天地的德行
01:08:25
所以聖人有那個德行 君子看到聖人會敬畏
01:08:32
這就是敬畏之二
01:08:38
聖人之言
01:08:40
就是聖人留下來的遺文 等於就是這些經典
01:08:47
這些經書 這些文字
01:08:51
若依儒家來說 就是那個四書 五經
01:08:56
依佛家來說就是佛經
01:08:59
這就是聖人的遺文
01:09:04
因為聖人所說的話 是替天來說
01:09:10
所以君子他就會敬畏
01:09:14
這是敬畏第三
01:09:17
所以說君子有三畏
01:09:20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01:09:25
若是小人呢
01:09:28
小人跟君子相反 顛倒
01:09:33
他不知道因果報應
01:09:37
不相信要走這個善的路
01:09:41
來得到好報
01:09:43
他都走到惡的路 得到凶報
01:09:47
但是他不怕
01:09:51
為什麼不怕
01:09:52
你看有的一種惡人 被抓去關
01:09:56
早上放出來 下午又去做壞事
01:09:59
他不怕嘛
01:10:03
這個狎就是輕慢
01:10:06
輕視就對了
01:10:09
看到聖人有那個寬容的心 他會輕慢
01:10:16
真的是這樣
01:10:19
他若不會責罰的 他都看不起
01:10:25
你若不相信 像孔子廟很少人去拜
01:10:30
他怎樣 他不會責備你呀
01:10:35
若是愈低的神 人家愈喜歡拜
01:10:40
什麼樹仔公 石頭公
01:10:42
什麼老大公
01:10:45
愈低的神 人愈喜歡拜
01:10:51
所以神他不怕 他怕鬼
01:10:55
若是惡人都這樣 他不怕神 怕鬼
01:10:59
不信若從廟旁走過 他連點個頭都沒有
01:11:03
若進去廟裡頭也偏往一邊
01:11:07
若說到鬼就手腳發抖
01:11:10
因為怎樣 鬼會責備他
01:11:13
若是聖人 高位的神 不會責備你啊
01:11:19
所以今天他看到 聖人有那個寬容之心
01:11:27
不會責罰你
01:11:29
所以他就生出 輕視怠慢的心
01:11:33
侮就是欺侮
01:11:36
來好比像一種的侮辱
01:11:43
他看到這個聖人 留下來的經典
01:11:47
他說這都是隨便說說的
01:11:49
這種經典
01:11:52
所以若說拜拜 靈感的很多人要
01:11:56
若說到這個經書 很少人要看
01:11:59
你若看什麼
01:12:01
看那些下三流的書
01:12:04
這些黃色的書 大家買都買來偷看
01:12:08
一盞燈點在頭上 讀整夜 讀不厭倦
01:12:15
若是聖人的書
01:12:17
看三個字眼睛就疲累了
01:12:22
所以聖人留下的書 他會說這是如此而已
01:12:30
所以才說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01:12:34
狎大人 侮聖人之言這句話
01:12:41
這是因為中庸 說小人反中庸
01:12:47
我才引論語 這句話讓你做參考
01:12:52
現在接下去看第三章
01:12:57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01:13:05
民鮮能久矣
01:13:10
孔子這樣跟我們說
01:13:13
說中庸的道理 可以說至清至微
01:13:21
可以說那個中庸的道理好
01:13:24
好到極點
01:13:26
至矣可以說 沒比中庸的道理還好的
01:13:32
不過可惜我們世間的人
01:13:37
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的
01:13:43
若說這個人 對於中庸做得到的
01:13:48
鮮就是很少
01:13:52
你不要讀成鮮 鮮就是新鮮的鮮
01:13:56
鮮就是很少
01:13:58
已經可以說百姓 做得到已經很少了
01:14:04
這個事情已經很久了
01:14:07
怎麼樣很久
01:14:09
可以說 從古聖賢設來的道理
01:14:15
大家都當成馬耳東風
01:14:17
像孔子來說中庸之道
01:14:20
來到子思經過一段時間
01:14:25
那段時間 大家走中庸之路的人
01:14:28
可以說很少的少
01:14:32
我說中庸的道理
01:14:34
不是只有一般的人做不到
01:14:39
連什麼 連一些根基較淺的修行人
01:14:44
他都做不到
01:14:47
所以在論語有一句話 才這樣跟我們說
01:14:51
我們現在 再來看論語的一段文
01:14:56
子貢曰
01:14:59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01:15:04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01:15:07
不可得而聞也
01:15:11
子路有聞
01:15:12
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01:15:16
在論語公冶長 第五篇這樣說
01:15:21
這個字你要注意
01:15:23
有的不小心讀成治
01:15:26
這個治是三點水 這是二點水而已
01:15:30
讀成冶 公治長
01:15:33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說 子貢有一句話
01:15:41
若是老師現在 這個夫子就是指老師
01:15:45
老師的文章有辦法去聽
01:15:50
文章就是一般的道理啦 我們一般所說的道理
01:15:56
像我們論語裡面 也有很多一般性的道理
01:16:04
他說若老師的一般性道理 是有辦法去聽啦
01:16:10
若要是老師 來在講這個本性
01:16:14
本性若他們佛教說是佛性
01:16:18
和說了脫生死的天道 沒辦法去聽
01:16:24
不可得而聞也
01:16:27
那時候子路 在旁邊回了一句話
01:16:31
子路有聞
01:16:33
等於子路就是指我
01:16:35
我有聽到老師在講
01:16:39
講什麼 講性和天道
01:16:43
但是我沒辦法做到
01:16:45
他說沒辦法做到
01:16:46
中庸的道我沒辦法走 我沒辦法做
01:16:50
唯恐有聞
01:16:52
所以我怕到不敢聽
01:16:54
老師若在講中庸的道理 我就走開
01:16:57
我不敢聽這樣說
01:17:00
所以中庸不是簡單
01:17:02
子路也是孔子的大弟子 他做不到啊
01:17:10
那麼怎樣叫做中庸之道
01:17:13
現在你就瞭解說 什麼叫做中庸之道
01:17:19
論語述而第七篇 就這樣跟我們說
01:17:24
子謂顏淵曰
01:17:27
用之則行
01:17:29
舍之則藏
01:17:31
唯我與爾有是夫
01:17:36
孔子對顏回
01:17:39
顏淵就是顏回
01:17:42
說若是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01:17:45
這獨獨只有我和你
01:17:48
爾就是指你 就是指顏回
01:17:52
若是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01:17:55
只有我和你才有辦法
01:17:59
看中庸多難做到
01:18:02
他說只有我和你才有辦法
01:18:04
若是這些 師兄弟都沒有辦法
01:18:10
我也敢說在座這些師兄弟
01:18:14
真正行中庸的 可以用指頭算啦
01:18:17
沒有啦
01:18:18
很少的
01:18:22
要走中庸怎樣才能走中庸
01:18:25
就要用之則行
01:18:29
人家若需要我們就走
01:18:31
舍 現在這個捨 多了一個提手旁
01:18:37
舍就是不要
01:18:40
人家若不要就躲起來
01:18:45
這句話 等於就是看破名利啦
01:18:49
世上真的能看破名利的人
01:18:54
很少 很少的
01:18:56
有的說哪裡沒有
01:18:58
某人也看破名利 某人也看破名利
01:19:03
那不是真的 那沒看破名利
01:19:06
領導人要他做他也不要
01:19:09
連叫他賺錢他也懶惰 怎麼沒有
01:19:12
那不是看破名利
01:19:16
現在的人對看破名利
01:19:18
很淒慘都解釋錯了
01:19:21
他看破名利 當成名也不要利也不要
01:19:24
每樣都不要叫看破名利
01:19:27
腦袋壞掉了
01:19:30
怎樣叫做看破名利
01:19:34
比如說某人 你來我的會做理監事好嗎
01:19:39
不要不要…
01:19:40
我看破名了還做理監事
01:19:45
某人你來 我們這裡做個委員好嗎
01:19:49
不要不要… 看破名了做什麼委員
01:19:53
某人啊 你來做縣長好嗎
01:19:56
不要不要… 我看破名了叫我做縣長
01:19:59
這樣有看破名嗎 沒有
01:20:03
完全沒有看破名
01:20:06
因為他被清淨的名絆住
01:20:14
因為他要清淨的名
01:20:16
我縣長也不要做
01:20:18
領導人也不要做
01:20:19
我很清淨
01:20:22
他這個名沒有看破
01:20:29
但是有的人 現在不讓他做
01:20:35
領導人不讓他做 地方的首長不讓他做
01:20:43
我花一百萬一千萬一億萬 錢再多買票我也要做
01:20:49
這也是沒看破名
01:20:52
怎麼樣 他被名綁死了
01:20:59
所以你若真的看破名 要怎樣才看破名
01:21:03
就是用之則行
01:21:08
某人你來做領導人好嗎
01:21:12
好啊 要我做我就做
01:21:14
但是現在 另外一個人跟我競爭
01:21:18
好啊 要就讓給你
01:21:20
這就看破名 真正的看破名
01:21:24
對不對
01:21:25
比如說你做人很好 今年要跟你表揚好人好事
01:21:32
我不要 我就看破名你要表揚我
01:21:36
這也沒看破名
01:21:38
因為你就是 要一個清淨的名
01:21:44
現在別人 沒表揚你 你卻計較
01:21:46
某人就被表揚 我就沒被表揚
01:21:49
拿錢去買
01:21:51
我現在拿一百萬出來 你要表揚我
01:21:54
這也沒看破名
01:21:56
都被名絆住
01:21:59
所以你就要注意這一點
01:22:01
看破名不是說 都不要才叫看破名
01:22:07
人家若要你做 你就要出來啦
01:22:10
為社會服務啦
01:22:12
人家若不要 不要跟人家爭啦
01:22:16
這就是叫做看破名 跟你說最簡單就是這樣
01:22:19
若是看破利呢
01:22:21
看破利不是叫你不要賺錢
01:22:24
這樣就是頭腦壞掉了
01:22:27
你若有辦法 賺錢像王永慶這樣
01:22:30
一天賺好億元 你儘管賺沒關係
01:22:33
最坦白就是這樣
01:22:35
看破利 什麼叫做看破利
01:22:38
對這個利不重視
01:22:42
我若做工作月薪跟它領
01:22:48
加班費 出差費 津貼費 你跟它領都沒關係
01:22:54
但是怎樣 不能貪污
01:22:58
貪污叫做非分之財 不是我們分內的錢
01:23:05
該當得的得 不該當得的不要得
01:23:11
不要說某人 有件工作給你做
01:23:16
我不要 看破利了做什麼工作
01:23:18
這樣你利也沒看破
01:23:21
真正看破利 就是正正當當的錢
01:23:26
像我做工
01:23:29
人家普通一天賺一千五
01:23:35
我一天要賺三千也沒關係
01:23:38
怎麼樣 我就有那個工夫價值了
01:23:40
你要就請我 不要就算了 對不對
01:23:45
這是正當的
01:23:46
但是你不要怎樣 我算便宜點一千就好
01:23:51
算一千現在怎樣
01:23:53
跟人偷工減料
01:23:57
我就曾遇到某一個人
01:24:01
不方便講名字啦
01:24:04
以前也在聽道理的
01:24:07
這樣說比較快
01:24:10
那不是在我們這裡 在台北
01:24:15
就很有誠意
01:24:16
他說老師 你從來不曾去我家
01:24:19
你也來讓我請一次客
01:24:24
那時我太太還在就去了
01:24:29
去時剛好電話來了 電話來就講電話
01:24:35
他在做什麼
01:24:37
做不繡鋼 做鍋子種種的
01:24:44
不繡鋼加工做的
01:24:47
三分的就好了
01:24:51
電話講得很大聲 我們都聽見了
01:24:55
不行啊 要五分才可以 怎麼做三分的
01:24:59
你就載三分來 說什麼五分
01:25:02
我太太問他說 你三分 五分是怎樣
01:25:10
一個鍋子做到好
01:25:14
五分的價格差三分的 差不多差一半錢
01:25:19
他跟我講價
01:25:23
跟我講價 我做五分的賺得不多
01:25:27
我偷三分的
01:25:28
一個鍋子做好了 也量不出來
01:25:31
圈起來 你要怎麼去量三分或五分
01:25:35
我說這樣很危險
01:25:38
危險他家的事 管他危險
01:25:41
我太太說你很夭壽 這樣你不用學道
01:25:45
我太太的人是很率直的人
01:25:47
一說就馬上拜拜 都沒來聽道理
01:25:51
不打緊 反而到處誹謗我的道
01:25:53
卻變成這樣
01:25:57
這就不應該賺的
01:26:00
你若不划算就拒絕他 說我不划算
01:26:04
我要多少錢才能做 你這樣我沒辦法做
01:26:07
這樣就好了
01:26:09
你用這樣偷的就不可以
01:26:12
可能我這樣說第四台一播 他本人也會聽到
01:26:16
但是我沒講名講姓沒關係
01:26:20
真的是這樣
01:26:24
像我們這裡 木匠師傅好幾個
01:26:27
你不要說 我這用合板幾分的
01:26:34
你就跟我講價
01:26:36
我就用比較薄的
01:26:37
釘在牆上你又沒看到
01:26:39
這樣就不可以了
01:26:41
不能做你不要承接 你不要做
01:26:45
你做比較貴的沒關係
01:26:47
做貴的沒關係
01:26:49
你就拿去比啊
01:26:51
我貨拿來你拿去比
01:26:54
看別人的板多厚
01:26:56
我的板多厚你儘管比
01:27:00
千萬不能偷工減料 會害死人我沒騙你
01:27:06
所以無論做什麼工作
01:27:08
這是一個比喻而已
01:27:09
無論做什麼工作 做工不能偷工減料
01:27:16
若種菜的 這裡也好幾個在這裡
01:27:20
就要注意呀
01:27:22
農藥一噴 那個瓶子就要看仔細
01:27:26
這要兩個禮拜 農藥才能消除
01:27:29
這要一個月農藥才會消除
01:27:32
最好明天要摘的 你不要噴 我沒騙你
01:27:37
有人曾經怎麼樣呢
01:27:39
剛開始想說藥一噴 哇 突然間價格好轉
01:27:45
若不趕快拔 若被別人賣掉
01:27:50
價格若降我就沒有了
01:27:52
若拔下來你就失德了
01:27:55
寧願降價賠錢也沒關係
01:27:58
這才叫看破名利 看破利
01:28:02
應該賺的你去賺
01:28:05
人家一斤賣十元 我賣十五元也沒關係
01:28:08
這樣跟你說較快
01:28:11
你高興跟我買 不高興不買就算了
01:28:15
若是高興買賣都有道德
01:28:18
若是不高興買賣 會傷害到別人的
01:28:22
這就是沒看破名利
01:28:26
所以一個人 你有辦法看破名利
01:28:29
你要我 我就走 不要就算了
01:28:34
這叫做中庸之道啦
01:28:38
中庸之道若要依佛教說
01:28:43
就是於相離相 於空離空
01:28:46
因為我們沒講佛經 沒引證到那邊
01:28:49
這個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就是中庸之道
01:28:53
但是做得到的人有幾個
01:28:55
有的人是著相被相絆住
01:29:00
狗咬燈火 不願放
01:29:04
有的人是被空害死
01:29:08
難怪六祖說 莫聞我說空即著空
01:29:13
我們這裡面 也很多師兄弟是這樣
01:29:16
東西一直要給人 人家若要給他都不要
01:29:22
吃飽只會請人家
01:29:24
人家若要請他一頓便飯 他都不肯
01:29:28
這就是著空 這也不是中庸
01:29:34
所以學道就要走中庸
01:29:39
有人說常常讓人請 就欠人家的債了
01:29:45
給人請客會欠別人的債嗎
01:29:48
拿人的東西 會欠別人的債嗎
01:29:53
要看情形啦
01:29:55
比如說某人啊 下午我請你
01:29:59
你儘管去到那裡
01:30:01
吃一吃 嘴角擦一擦之後儘管回去
01:30:03
你都不用欠他的債
01:30:06
是你自己要請我的啊
01:30:09
某人啊 下午我要讓你請客
01:30:12
你若讓他請那一餐 你就欠他的債了
01:30:15
是你跟他要的對不對
01:30:19
像這些寺廟的師父來說
01:30:23
師父啊 我這些要供養你
01:30:26
你十萬百萬千萬 儘管放入口袋
01:30:30
你都不用帶業 也不用欠人的債
01:30:36
我就要做什麼 這個要花多少
01:30:38
我這個要做什麼 要花多少
01:30:40
想花樣讓人拿錢來 這你就糟了
01:30:46
你就欠人家的債了
01:30:48
拿人的錢財替人消災
01:30:51
有的拿錢 給你的人到西方去
01:30:55
你拿人家錢的 大師父到地獄去
01:30:59
這我當時講佛經就引過了
01:31:02
你要注意這樣喔
01:31:06
老師也有一個怪脾氣 什麼怪脾氣
01:31:09
這些師兄弟都知道
01:31:12
他若買東西要來供養老師
01:31:16
一點點讓老師吃 我都會收下
01:31:20
若是我說某人 你出去順便幫我買東西
01:31:23
連五塊錢 你不跟我拿的都不行
01:31:27
若我吩咐買的 沒跟我拿錢我一定不收
01:31:31
怎麼樣 我怕欠你的債
01:31:35
你自己拿來是你高興給的
01:31:38
我交代你的你若買給我
01:31:42
我就欠你的債了
01:31:44
這都不是中庸
01:31:45
中庸就是要走中間的道路
01:31:49
也不能用硬拒絕 也不能用勉強去求來的
01:31:56
比如說有一種師父
01:31:59
這個摸一摸 那個摸一摸
01:32:02
人家知道這個師父喜歡
01:32:05
他若買這東西給你 你若拿你就欠他的債
01:32:10
你若不要你就不要摸
01:32:13
你若要摸就自己買 不要讓別人買給你
01:32:17
這樣跟你說較快
01:32:19
欠人家的債 這樣就叫欠人家債的
01:32:21
中庸 什麼叫做中庸
01:32:24
來者同修 去者不留
01:32:25
來無歡喜 去無擔憂
01:32:27
這就是中庸 對不對
01:32:31
你拒絕也是不中庸啦 勉強的也不是中庸啦
01:32:38
中庸就是不偏
01:32:40
不著相 不著空 這才叫做中庸
01:32:44
做得到的有幾個
01:32:47
難怪顏回死時孔子大哭
01:32:53
當時顏回死時孔子怎麼說
01:32:57
這在論語先進篇 裡面就說過了
01:33:02
他說顏淵死
01:33:05
子曰 噫 天喪予 天喪予
01:33:12
顏回去世孔子放聲大哭
01:33:15
天要斷絕我 天要斷絕我
01:33:22
有人說學道的人要斷七情
01:33:26
喜怒哀懼愛惡欲要斷絕
01:33:29
為什麼孔子會放聲大哭
01:33:32
這就是不知道理的人
01:33:34
所以下文 才接下去怎麼說
01:33:37
顏淵死
01:33:39
子哭之慟
01:33:42
從者曰子慟矣
01:33:44
曰有慟乎
01:33:47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01:33:51
這句話你要知道
01:33:53
顏回死的時候 孔子哭得很淒慘
01:33:58
旁邊的人說 老師你哭得太激動了
01:34:04
人家說不能動七情
01:34:05
你哭得太激動了這樣說
01:34:08
孔子說 我有哭得太激動了嗎
01:34:12
我今天為誰而哭
01:34:15
這是藝術話
01:34:17
為誰而哭
01:34:19
顏回死不用哭
01:34:21
他不是為了顏回死而哭
01:34:25
本來孔子用心良苦
01:34:28
知道中庸之道 只有顏回才有辦法走
01:34:34
他要將先天的心法
01:34:37
中庸的道理要傳給顏回
01:34:41
料想不到顏回死了
01:34:43
他才說天喪予
01:34:45
喪就是斷絕
01:34:47
上天要斷絕我
01:34:48
因為我的道到這裡沒有了
01:34:52
現在顏回死了
01:34:54
中庸之道沒辦法傳怎麼辦
01:34:57
後來才傳給曾子
01:35:02
曾子在顏回 死的時候還年輕
01:35:06
跟隨老師的身邊才三年
01:35:10
勉強傳給他 所以曾子所得的道不多
01:35:16
顏回從小就跟在他身旁
01:35:19
所有的先天大道 都在顏回的身上
01:35:23
他今天夭折
01:35:26
三十二歲就死了
01:35:28
所以今天 孔子放聲哭 是哭顏回
01:35:31
說他的中庸之道 到這裡斷絕
01:35:34
才放聲哭
01:35:36
不是哭顏回去世 你要注意這點
01:35:41
所以後來曾子 才著這本大學
01:35:48
大學等於也是傳中庸之道
01:35:51
後來才又傳給子思
01:35:54
子思才發揚 這個中庸之道出來
01:35:58
所以要走中庸 是很困難 很困難啦
01:36:03
中庸第三章才說
01:36:10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01:36:15
這是很難的事情 很難去推行的事情
01:36:22
所以說到中庸
01:36:26
孔子的中庸從哪裡來
01:36:29
孔子的中庸實在說起來 也是從老子而來
01:36:33
那個道德經我就說過了
01:36:35
我們來引史記 一段文你就了解
01:36:40
我們現在要來 說黑板這段史記之前
01:36:47
我剛才到台下 臨時想到一件事情
01:36:54
因為說話 有很多會生副作用
01:37:03
好比像菜需要施肥
01:37:09
不過有時 肥料若下太重來說
01:37:13
菜也會枯掉
01:37:16
說話也一樣 好話也會副作用
01:37:21
怎麼會副作用
01:37:22
我們這個中庸在台北 已經快要講完了
01:37:30
當初我在講這段的時候
01:37:35
有一個人拿錢要供養我
01:37:40
我說不能拿你的錢
01:37:43
老師你這樣說怎麼對 你就不中庸了
01:37:46
我怎樣不中庸
01:37:49
你說若自動供養沒關係哩
01:37:53
又不是你跟我要的 我要供養你為什麼不行
01:37:57
我說不一樣
01:38:00
什麼原因我說不一樣
01:38:02
你若要供養 去供養那些出家的師父
01:38:07
不要供養老師
01:38:10
因為出家師父呢 根本沒子孫在供養
01:38:18
所有的信徒 就好比像他的子孫一樣
01:38:22
所以那個出家師父 你可以自動供養他
01:38:27
他若跟你要 你不能給
01:38:30
多讓他造冤孽而已
01:38:32
但是你可以用敬重的心 供養他沒關係
01:38:37
老師不是 我是在家
01:38:41
我有太太 有兒女 有孫子
01:38:46
我的子孫拿錢給我做零用
01:38:47
我就花不完了
01:38:49
因為我老人家才花一點點
01:38:52
他若一點點錢給我 我就用不完了
01:38:56
若眾生再自動供養我
01:39:00
我若跟你收就變貪心
01:39:04
修行人貪瞋癡三毒
01:39:07
所以我不能生貪心出來
01:39:10
一次拿 二次拿 拿久了會習慣
01:39:14
好比像有人曾說 老師沒人看到沒關係
01:39:18
我良心就看到了
01:39:19
怎麼沒人看到
01:39:21
鴨蛋密密的也有縫
01:39:23
現在說老師不讓人供養
01:39:26
若說你靜靜地 拿給他 他就拿了
01:39:29
若是你也靜靜地給 他也靜靜地給
01:39:31
老師的心一直大
01:39:33
以後若貪心就罪過了
01:39:36
所以我剛才說 若自動供養沒關係這句話
01:39:41
是說很多人說 我買個點心給老師吃
01:39:45
買個糖果 餅乾給老師吃
01:39:47
那是小小一點東西
01:39:50
那是你的誠意跟你收下
01:39:52
但是若是金錢 你不要跟我供養
01:39:56
你若真的要供養
01:39:58
拿去寺廟供養那些出家人
01:40:00
拜託 拜託 我若沒這樣說
01:40:03
說完了出去外面 真的要供養我
01:40:07
我就要命了
01:40:08
我四十多年不能破戒
01:40:12
四十多年 我就沒讓人供養
01:40:14
拜託 拜託
01:40:16
不然我們現在就來看 黑板上這段文章
01:40:20
孔子適周
01:40:23
將問禮於老子
01:40:26
老子曰
01:40:28
君子得其時則駕
01:40:31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01:40:36
孔子去
01:40:37
謂弟子曰
01:40:40
鳥吾知其能飛
01:40:44
魚吾知其能游
01:40:49
獸吾知其能走
01:40:52
走者可以為罔
01:40:55
游者可以為綸
01:40:58
飛者可以為矰
01:41:00
至於龍
01:41:02
吾不能知
01:41:04
其乘風雲而上天
01:41:07
吾今日見老子
01:41:10
其猶龍邪
01:41:15
這裡面一個注解首先說明
01:41:18
史記正義這樣說
01:41:21
蓬 沙磧上轉蓬也
01:41:26
累 轉行貌也
01:41:29
言君子得明主則駕車而事
01:41:36
不遭時則若蓬轉流移而行
01:41:45
可止則止也
01:41:47
蓬 蔓生於沙漠中
01:41:51
風吹則根斷
01:41:53
隨風轉移也
01:41:57
現在史記正義說蓬是什麼
01:42:02
沙磧也可說是沙漠啦
01:42:05
在沙漠上面轉
01:42:07
這個地方 換到那個地方的蓬草
01:42:13
累就是在轉行的形貌
01:42:18
就是說君子若得到明主
01:42:22
說啊 某人你來這裡做官
01:42:25
某人你來這裡掌國事
01:42:28
若這樣我車子開就走
01:42:34
但是你若沒遇上時機
01:42:37
好比說人家不讓你做官
01:42:41
若這樣好比像蓬草
01:42:44
來轉流 移轉到別的地方
01:42:48
可止則止
01:42:50
該做的要做
01:42:52
不應當做的不必要
01:42:55
蓬是生在沙漠的裡面
01:42:58
風一吹嫩根就斷了
01:43:02
隨這個風來轉移
01:43:04
風一吹隨風 風停掉下又在那裡滋長
01:43:09
等於說這家沒魚別家要 道理就在這裡
01:43:14
這就是中庸
01:43:16
所以史記說 孔子到了周的地方
01:43:27
要來問禮於老子
01:43:31
老子是在周當官
01:43:35
他到周要問禮於老子
01:43:40
老子要跟他說些什麼
01:43:43
因為這個前和後 這都跟中庸沒關係
01:43:49
目的是告訴你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01:43:53
這句話是從老子來的
01:43:55
要讓你瞭解 只有引這句之外
01:43:59
前後詳細
01:44:01
你看道德經 第一片的DVD就說過了
01:44:07
君子若得到時機就走
01:44:13
這就跟 用之則行的意思一樣
01:44:17
你若沒得到時機
01:44:19
就好像蓬草轉移換地方
01:44:25
等於就是 舍之則藏這個道理
01:44:29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
01:44:32
去就是回來啦 回到魯國之後
01:44:36
就對他的徒弟這樣說
01:44:41
鳥 我知道鳥會飛啊
01:44:47
魚 我知道這個魚會游泳啊
01:44:53
我知道野獸會跑會走
01:44:58
若野獸會跑會走 我可以用網子來網
01:45:04
若魚在水中游
01:45:06
我可以用釣魚竿來釣
01:45:10
若是鳥在天上飛 我可以用箭來射啊
01:45:16
但是這個龍我就不知道了
01:45:21
要抓這條龍 要怎麼抓我不知道
01:45:25
因為這個龍 乘這個風雲上天
01:45:30
到底龍是為什麼會飛上天
01:45:34
這個道理我就不知道
01:45:36
比如說很奧妙就對了
01:45:39
我今天來看到老子
01:45:44
好像一條龍哩
01:45:46
讚歎老子 他的德行跟他的言辭
01:45:52
但是現在這個字 不能讀成邪 要讀成耶
01:45:59
現在用耳朵旁
01:46:01
現代字啦
01:46:02
現代字是寫這個字 現代字寫這個字
01:46:08
耶 耶就是好比 一種押韻就對了
01:46:14
不然我們今晚 說到這裡就這樣告一段落
01:46:22
下文就是要接第四章
01:46:27
第三章到這裡結束
01:46:29
下文要接第四章
01:46:32
等到下期再來結緣
01:46:36
不然我們現在看第四章
01:46:40
開始
01:46:42
子曰道之不行也
01:46:50
我知之矣
01:46:54
知者過之
01:46:57
愚者不及也
01:47:00
道之不明也
01:47:03
我知之矣
01:47:05
賢者過之
01:47:07
不肖者不及也
01:47:10
人莫不飲食也
01:47:12
鮮能知味也
01:47:19
現在這章的文
01:47:22
就是警醒世人
01:47:27
我們每天在道中
01:47:31
但是他們不知道 道是什麼
01:47:35
所以進入道門 不知道真道的人很多
01:47:42
好比像說我們 每天在喝茶吃飯
01:47:47
但是你還不知道那個味道
01:47:50
不然你們在座的
01:47:52
飯到底什麼味道 你們知道嗎
01:47:55
嚼一嚼 湯一喝 咕嚕一聲吞下去
01:47:57
不知道什麼味道
01:48:01
我們用這個飲食的味 來比喻這個中庸之理
01:48:08
你要知道這個味道不困難
01:48:13
而且我們要知道 道也很容易
01:48:17
要細心去嚼要細心去研究
01:48:23
所以孔子才這樣說
01:48:26
中庸的道理 今天沒辦法實行
01:48:31
我已經知道了
01:48:33
知道其中的原因
01:48:37
有知識的人超過別人
01:48:41
沒辦法得到那個中庸
01:48:45
有知識之人
01:48:47
我常說太聰明的人 學不到道就是這樣
01:48:50
太聰明的人會自作聰明
01:48:56
若是笨的人他沒辦法學
01:48:59
也沒辦法得到中庸
01:49:03
為了這個原因
01:49:05
中庸的道才沒辦法去實行
01:49:10
中庸的道理沒辦法去明白
01:49:13
孔子說我已經 知道這個原因了
01:49:18
有才能的人自作聰明
01:49:20
不肖的人不想去研究
01:49:23
為了這個原因 中庸的道才沒辦法去明白
01:49:29
好比一個人
01:49:32
你想每個人 都要喝水要吃飯
01:49:36
不過很少人知道 這個水的味道和飯的味道
01:49:45
講到中庸
01:49:46
我們現在來看 朱熹夫子一句話
01:49:52
道者 天理之當然
01:49:57
中而已矣
01:50:02
什麼是道
01:50:03
道是天理應該要做的
01:50:08
但是道只有 走中間的路而已
01:50:14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50:18
知識過人則執空
01:50:22
愚人因迷而著相
01:50:25
故不行中庸之道
01:50:29
多才之人自作聰明
01:50:33
不肖之人不想究理
01:50:37
故不明中庸之道
01:50:40
如人皆飲食
01:50:42
鮮能知味者
01:50:46
欲知其味不難
01:50:48
細心嚼之
01:50:50
欲知中道亦不難
01:50:53
細心研之
01:50:58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51:02
若是智識過人的人
01:51:06
都會執空
01:51:08
頭腦太好的人都會執空
01:51:12
若是笨的人 為了迷信都著相
01:51:18
所以他沒辦法走中庸的道
01:51:24
若多才藝的人 都會自作聰明
01:51:30
若不肖的人 他不會想研究道理
01:51:35
所以他就 不會明白中庸之道
01:51:40
好像我們人 每一個人都愛喝愛吃
01:51:45
不過很少人知道那個味道
01:51:51
你若要知道 飲食的味道不困難
01:51:55
要細心去嚼
01:51:58
到底飯什麼味道 你嚼啊嚼啊嚼的
01:52:00
飯的味道就出來了
01:52:03
你要知道中道也不困難
01:52:07
你要細心去研究
01:52:12
但是中道
01:52:15
子思說中庸
01:52:17
為什麼現在說中道
01:52:19
中道是什麼
01:52:21
中道就是 中庸之道才叫做中道
01:52:26
所以孟子盡心章裡面才說
01:52:31
孟子曰
01:52:33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01:52:36
不可必得
01:52:38
故思其次也
01:52:40
所以孟子集解才說
01:52:44
中道 中庸之道也
01:52:45
中道就是中庸之道
01:52:48
孟子這樣說
01:52:51
他說孔子難道不愛中道嗎
01:52:55
因為沒辦法得到
01:52:57
中道很難得到啊
01:53:00
所以孔子對顏回說
01:53:02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01:53:04
唯我與爾有是夫
01:53:07
由這句話 就知道說要得中道很困難
01:53:12
他說沒辦法得到才想其次
01:53:17
其次就是說 啊 不然找執空的人也好
01:53:23
雖然他沒辦法了脫生死
01:53:26
起碼他也可以 進入三善道啊
01:53:29
這樣說較快
01:53:30
中道是很困難去行的
01:53:34
所以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
01:53:39
等於就是中道
01:53:41
但是我們佛教所說的中道
01:53:45
和儒家所說的中庸的道理
01:53:48
有一點相同之處
01:53:51
我來引一些讓大家做參考
01:53:54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53:57
中道
01:54:00
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
01:54:07
為一種不偏於 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
01:54:14
他說什麼是中道
01:54:17
中道是離開 二偏極端的邪執
01:54:24
離開二偏 等於就是著相和執空
01:54:28
是一種不會偏於 任何一邊的中庸之道
01:54:35
佛光大辭典才又說
01:54:38
遠離有空二邊
01:54:42
而完全彰顯 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
01:54:49
稱為中道了義教
01:54:52
而偏於有空之教
01:54:54
稱為不了義之教
01:54:58
但是現在你首先要 了解了義 不了義
01:55:03
了義和不了義 我之前就說過了
01:55:07
釋迦佛祖說 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01:55:12
了義就是了脫生死的道理
01:55:15
不了義就是 沒辦法了脫生死
01:55:18
是只有能夠進入 三善道的道理叫做不了義
01:55:26
不了義就是 沒辦法了脫生死
01:55:28
了義就是了脫生死
01:55:30
簡單地講就是這樣說
01:55:34
佛光大辭典說遠離
01:55:40
我們要離開什麼
01:55:41
有就是相 空
01:55:45
有 空等於就是相和空
01:55:48
著相 執空這個二偏
01:55:51
就是二個極端二邊
01:55:57
就是我們中道 是要遠離著相和執空
01:56:04
完全要彰顯無相和無空
01:56:10
非 非就是沒有
01:56:12
非有非空就是 不著相不執空
01:56:16
這個中道真理的教導
01:56:20
這個教不是 現在說佛教 道教的教
01:56:24
教是指教導
01:56:26
中道真理的教導
01:56:29
稱呼為中道 了脫生死的教導
01:56:34
若是偏於 著相和執空的教導
01:56:38
這叫做 不能了脫生死的教導
01:56:42
這是佛光大辭典 跟我們這樣說的
01:56:46
所以若要學 不會著相或執空要怎麼學
01:56:53
我們來看六祖壇經一句話
中庸
2/38部影片
中庸 1
中庸 2
中庸 3
中庸 4
中庸 5
中庸 6
中庸 7
中庸 8
中庸 9
中庸 10
中庸 11
中庸 12
中庸 13
中庸 14
中庸 15
中庸 16
中庸 17
中庸 18
中庸 19
中庸 20
中庸 21
中庸 22
中庸 23
中庸 24
中庸 25
中庸 26
中庸 27
中庸 28
中庸 29
中庸 30
中庸 31
中庸 32
中庸 33
中庸 34
中庸 35
中庸 36
中庸 37
中庸 38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415000069
410e3e32-83d8-4458-bc54-2b3856083688
網站除錯報馬仔